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均可导致病毒性肺炎,流感病毒在冬春季高发,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风险高;副流感病毒在儿童中常见,婴幼儿感染易发展为肺炎;腺病毒肺炎在儿童中多见,尤其6个月至2岁婴幼儿,病情有时严重;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病原之一,多见于2岁以内婴儿,可致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一、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肺炎较为常见的病毒之一。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较为常见。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侵犯下呼吸道引发肺炎,在冬春季等流感高发季节易造成流行。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病毒性肺炎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这类人群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流感病毒更容易侵袭下呼吸道并引发较严重的肺部炎症反应。
二、副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也是导致病毒性肺炎的常见病毒。它可引起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感染,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婴幼儿感染副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肺炎,可能出现咳嗽、喘息、气促等症状。儿童由于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副流感病毒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儿童群体中副流感病毒引发病毒性肺炎的情况较为多见。
三、腺病毒
腺病毒感染也常导致病毒性肺炎。腺病毒肺炎在儿童中相对多见,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腺病毒引起的肺炎病情有时较为严重,可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表现。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腺病毒的清除能力相对不足,所以腺病毒容易在儿童呼吸道引发较严重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肺炎发生。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之一。多见于2岁以内尤其是2-6个月的婴儿。该病毒可引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表现为喘息、气促、三凹征等。婴儿的呼吸道结构和免疫功能特点使其成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易发生肺炎的高危人群,因为婴儿的气道较窄,感染病毒后更容易出现气道阻塞和肺部炎症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