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骨折的治疗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轻度无严重并发症者可保守治疗,需严格卧床、对症及康复锻炼,老年要防长期卧床并发症;伴有神经损伤、不稳定型骨折等需手术,手术方式有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治疗要综合多因素选方法并密切观察病情调整方案。
具体措施: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休息,一般需要卧床6-12周,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如仰卧位时可在背部垫薄枕以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同时,可以进行对症治疗,如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但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儿童使用可能存在胃肠道反应等风险)缓解疼痛,还可进行康复锻炼,如四肢的主动活动等,以预防肌肉萎缩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保守治疗时要特别注意预防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如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可定期为老年患者翻身、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等。
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
伴有神经损伤:当胸椎骨折合并有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时,如出现下肢感觉运动障碍等情况,通常需要尽早手术,解除神经压迫,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不稳定型骨折:椎体压缩超过1/3、骨折伴有脱位等不稳定型胸椎骨折,需要通过手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例如,爆裂性胸椎骨折等情况。
手术方式
钉棒系统内固定术:通过在胸椎上下正常椎体植入螺钉,然后用连接棒固定,达到复位和稳定脊柱的目的。这种手术方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对于大多数适合手术的胸椎骨折患者可以采用。
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可选择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通过向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等材料,达到强化椎体、缓解疼痛的目的。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骼还在发育,一般不采用这种手术方式,因为骨水泥可能会影响骨骼生长等。
在治疗胸椎骨折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折类型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骨折部位的愈合情况等,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