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O新分类系统将异常子宫出血分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类,结构性异常包括子宫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非结构性异常则包括排卵障碍和子宫内膜局部异常,病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
结构性异常主要包括:
1.子宫局部因素: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构性异常,可导致异常子宫出血。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弥漫或局限性病变,可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症状。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引起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
子宫畸形:如子宫纵隔、双角子宫等,可导致月经异常。
2.全身因素:
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因子缺乏等,可导致异常子宫出血。
其他: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等,可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脱落,导致异常子宫出血。
非结构性异常主要包括:
1.排卵障碍: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等,可导致排卵异常,进而引起异常子宫出血。
其他:如黄体功能不足、卵泡期延长等,也可导致异常子宫出血。
2.子宫内膜局部异常:
子宫内膜息肉:与结构性异常中的子宫内膜息肉类似,可导致异常子宫出血。
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的过度增生,可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症状。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可导致异常子宫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此外,异常子宫出血的预防也非常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对于有异常子宫出血家族史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