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骨骨折后会出现疼痛、肿胀、淤血和活动受限等表现。疼痛程度和特点因骨折严重程度而异,肿胀程度与骨折情况相关,淤血范围与骨折严重程度有关,活动受限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儿童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在这些表现上有不同情况。
疼痛特点:疼痛一般是持续性的,而且可能会随着脚部的活动而加重。比如患者在行走、站立或者弯曲脚趾时,疼痛会明显感觉比静止状态下更严重。儿童由于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但也会表现出受伤脚趾不愿活动、哭闹等因疼痛引起的异常表现;老年人可能本身对疼痛的感知敏感度略有不同,但也会清晰感受到骨折部位的疼痛不适,且可能因为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疼痛对其生活的影响更为显著。
肿胀
肿胀表现:受伤的脚趾会出现肿胀情况。这是因为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组织损伤后的炎性反应,使得组织间隙内液体聚集。肿胀程度也因骨折情况而异,轻度骨折可能只是轻微肿胀,皮肤外观上稍有隆起;严重骨折时肿胀会比较明显,脚趾皮肤可能会变得紧绷,甚至出现皮肤发亮的情况。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骨折后肿胀的发展可能也比较迅速,需要密切观察;老年人可能因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消退相对较慢,而且肿胀可能会影响到整体脚部的血液循环,需要特别关注。
淤血
淤血情况:受伤的趾骨部位会出现淤血现象,表现为皮肤颜色改变,通常是青紫色。这是由于骨折处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透到周围组织所致。淤血的范围大小与骨折的严重程度相关,骨折越严重,淤血可能越广泛。儿童的淤血表现可能相对不太明显,但也能观察到受伤部位皮肤颜色的异常;老年人由于皮肤相对较薄,淤血可能更容易被察觉,而且淤血的吸收过程可能会因为机体代谢相对缓慢而有所不同。
活动受限
活动能力变化:患者会发现受伤的脚趾活动受到限制,无法像正常脚趾那样灵活地弯曲、伸展或者负重。比如不能正常地行走,因为脚趾无法承担身体的重量;也不能自如地做脚趾的屈伸动作。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用受伤的脚去接触地面或者玩耍;老年人则可能因为行动不便,进一步影响其日常的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