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等部位恶性肿瘤放疗后因射线对直肠黏膜及相邻组织电离辐射致细胞DNA破坏引发的并发症,临床表现急性期有腹泻等,慢性期有直肠狭窄等,诊断依放疗史、症状及直肠镜检查,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手术,特殊人群中儿童需严控辐射剂量等,孕妇需权衡胎儿辐射风险与疾病治疗需求,老年需评估全身状况及耐受性。
一、定义
放射性直肠炎是因盆腔、腹腔、腹膜后等部位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直肠黏膜及周围组织受放射线损伤引发的并发症,常见于宫颈癌、前列腺癌、直肠癌等放疗过程中。
二、病因
主要由放射线(如X射线、γ射线等)对直肠黏膜及相邻组织的电离辐射作用所致,放疗过程中射线破坏直肠细胞DNA,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甚至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期:多在放疗开始后数周内出现,表现为腹泻、里急后重、黏液便,部分患者有便血,伴下腹疼痛。
2.慢性期:放疗数月至数年后出现,可表现为直肠狭窄、溃疡、瘘管形成,患者有便秘、排便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
四、诊断
1.病史采集:有盆腔、腹腔等部位恶性肿瘤放疗史。
2.临床表现:依据腹泻、便血、腹痛等症状。
3.直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狭窄等病变,必要时取组织活检以明确病理改变。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休息,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2.药物治疗:可使用美沙拉嗪等药物改善肠道炎症,有出血时可酌情使用止血药物,具体药物需遵循证医学选择。
3.手术治疗:对于出现直肠狭窄、瘘管等严重并发症者,可能需手术干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放疗时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因儿童直肠组织对放射线更敏感,需密切监测直肠反应,尽量优先选择非放疗的治疗方案。
2.孕妇:孕妇接受放疗需谨慎权衡胎儿辐射风险与疾病治疗需求,充分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放疗及放疗方案。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放疗前需评估其全身状况及对放疗的耐受性,放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直肠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