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有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发病相关特点。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剑突下或右上腹钻顶样剧痛,间歇性发作,发作时体征与症状不符;影像学中B超可发现胆道内蛔虫影像,X线部分有相应表现;发病好发于青少年及儿童,病因是蛔虫因肠道功能紊乱等向上窜行进入胆道。
腹痛:是主要症状,多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或右上腹钻顶样剧痛,疼痛呈间歇性,时发时止。发作时患者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可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有时可见蛔虫。这是因为蛔虫在胆道内活动,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剧烈疼痛,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能出现此症状,儿童因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更易哭闹不安,但疼痛特点相似。
体征:发作时腹部体征与症状不相符,腹痛剧烈但腹部体征相对较轻,剑突下或右上腹仅有轻度压痛,无明显肌紧张或反跳痛。这是由于蛔虫引起的胆道痉挛性疼痛为主,胆道炎症反应相对较轻,各年龄段人群体征表现类似,但儿童因腹壁较薄可能压痛相对更明显需注意鉴别。
影像学特点
B超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道内蛔虫影像,表现为胆管内平行双线状回声,如“等号”样改变,能直观显示蛔虫在胆道内的位置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只要符合检查条件均可进行B超检查,通过B超可初步判断胆道蛔虫的存在及大致情况。
X线检查:部分患者腹部平片可能无特异性表现,但钡餐检查有时可发现十二指肠内蛔虫影,不过其诊断价值相对B超较低,各年龄段人群X线表现受蛔虫具体位置等因素影响,儿童进行X线检查需注意辐射防护等问题。
发病相关特点
好发人群: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这与该年龄段人群胃肠道功能发育相对不完善,蛔虫感染几率相对较高有关,性别差异不十分明显,但男孩可能因卫生习惯等因素感染几率略高一些,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卫生条件较差、饮食卫生不注意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如有随地大便、食用未洗净蔬菜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感染蛔虫从而引发胆道蛔虫病。
病因:主要是蛔虫向上窜行进入胆道,多因肠道功能紊乱、高热、驱虫不当等因素导致蛔虫骚动,从而钻人胆道。例如儿童若发热时胃肠功能紊乱,容易诱发蛔虫活动,进而钻入胆道引起发病;不恰当的驱虫治疗可能刺激蛔虫更活跃地窜动,增加进入胆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