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保守治疗的活动时间按阶段安排,早期1-2周患肢固定休息;中期2-6周在医生指导下渐行小幅度膝关节屈伸活动,不同患者因自身情况有差异;后期6周以上渐增活动范围强度,训练中要依愈合情况调计划,关注患者感受,不适即停医。
早期(1-2周):在骨折后的1-2周内,患肢需要进行适当的固定,通常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此阶段主要以休息为主,减少患肢的活动,目的是让骨折断端初步稳定,避免骨折移位加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要严格遵循固定要求;成年患者同样需要制动,以促进血肿吸收和炎症消退。
中期(2-6周):从骨折后2周左右开始,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开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但活动幅度要小。一般先从轻度的膝关节屈伸练习开始,比如在卧床时进行缓慢的、小范围的屈膝动作,角度可控制在30°以内,然后逐渐增加。这个阶段需要依据X线片观察骨折断端的愈合情况来调整活动度。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骨折愈合,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骨折愈合进程,并在活动时格外小心,防止因愈合不良导致活动受限加重;老年患者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活动时要更加缓慢、轻柔,避免过度活动造成二次损伤。
后期(6周以上):当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一般在6周以后,可以逐渐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强度。此时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更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逐步增加屈膝角度,从60°、90°逐渐增加到接近正常的屈曲角度,同时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负重练习,比如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位的膝关节屈伸练习,但初始负重重量要轻,一般从体重的1/4-1/3开始。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良好且无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可以更快地进入这个阶段并增加活动强度;而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需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谨慎增加活动量,避免因活动不当影响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在整个保守治疗的活动过程中,都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愈合情况调整活动计划。同时,活动时要注意患者的主观感受,以患者不感到明显疼痛和不适为度,如果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