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有手牵足蹬法(适用于肌肉不太发达成年人,儿童要注意力度)和悬垂法(适用于部分患者,操作要稳);复位后需固定2-3周,固定期和解除固定后要进行相应康复锻炼;复位后可能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要密切观察儿童相关情况)和再脱位(要避免儿童过早剧烈活动,再脱位需再次复位)。
手牵足蹬法: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侧腋窝,双手牵引患肢,同时用足跟顶住腋窝作为反牵引力,逐渐内收、内旋患肢,常可听到复位的弹响。这种方法适用于肌肉不太发达的成年人。对于儿童,由于其肌肉力量相对较弱,使用该方法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悬垂法:患者坐位,患肢下垂,术者用布带兜住患肢,逐渐向上提拉,利用肢体自身重量逐渐复位。此方法对于部分肩关节脱位也有较好的效果,尤其适用于肌肉力量稍弱的患者。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身体的稳定,防止摔倒。
复位后的注意事项
固定:复位后通常需要用三角巾或绷带将患肢固定于胸前,固定时间一般为2-3周,以利于损伤的关节囊、韧带等组织修复。对于儿童患者,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恢复情况由医生判断,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情况,若出现手指麻木、颜色苍白等情况,应及时调整固定的松紧度。
康复锻炼:固定期间可以进行手指、手腕的屈伸活动,解除固定后逐渐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活动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脱位。儿童在康复锻炼时,家长要给予监督和协助,确保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恢复情况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
复位后的并发症及处理
血管神经损伤:复位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腋动脉、腋神经等损伤,复位后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功能。若出现异常,如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手部感觉减退等,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对于儿童,由于其血管神经相对较为娇嫩,更要密切关注这些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尽快就医。
再脱位:肩关节脱位复位后有一定的再脱位风险,尤其是在固定拆除后的早期。要避免患肢过早进行剧烈活动,儿童在玩耍时家长要加强看护,防止受伤导致再脱位。如果发生再脱位,需要再次进行复位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