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引发肺部急性炎症,具独特特性可黏附破坏呼吸道,经飞沫在人群密集处传播,儿童青少年等起病缓有刺激性干咳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见血常规及抗体情况,影像有浸润影,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儿童需密切观察用药,老年人症状不典型需监测,孕妇治疗要谨慎权衡。
一、定义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疾病,肺炎支原体为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无细胞壁的微生物,可引发呼吸道及肺部的炎症反应。
二、病原体特点
肺炎支原体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能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通过释放毒性物质等引发免疫病理损伤,其繁殖过程会对呼吸道黏膜等造成破坏。
三、传播途径
主要经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易发生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可被他人吸入而感染。
四、临床表现
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及青少年多见,起病较缓慢,主要症状为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呈中低热或高热)、咽痛、头痛等;成人感染时症状相对类似,但部分成人症状可能较隐匿,呼吸道症状可能相对轻一些,但也可能出现全身不适等表现。
五、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支原体抗体检测中,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可作为近期感染的重要依据。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如呈支气管肺炎样改变、间质性肺炎改变等。
六、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通过抑制肺炎支原体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以控制感染进程。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呼吸频率、体温及精神状态等,若出现呼吸急促、持续高热不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且儿童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不合理用药。
老年人:机体反应相对迟钝,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关注基础疾病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影响,如是否会加重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病情,一旦出现呼吸道相关异常表现应及时就诊。
孕妇:感染肺炎支原体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因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综合评估病情后,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进行治疗,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