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骨骨折后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淤血和活动受限等表现,受伤当下即有疼痛,活动时加剧;数小时内开始肿胀,程度分轻重;明显移位时出现畸形;1-2天有淤血斑;还会导致明显活动受限,不同人群在各表现上有一些细微差异但核心表现一致。
活动时:当患者尝试活动受伤脚趾或者足部其他部位时,疼痛会明显加剧。例如行走时,受伤脚趾着地会使疼痛进一步加重,这是因为脚部的运动带动了骨折部位的微动,刺激了周围的神经末梢。
肿胀
受伤后数小时内:骨折部位周围会逐渐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和组织液渗出积聚在组织间隙中。一般在受伤后1-2小时开始出现轻微肿胀,随着时间推移,肿胀会逐渐明显。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肿胀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组织修复和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骨折后肿胀的基本机制是相同的;老年人由于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可能消退相对缓慢。
肿胀程度:轻度骨折肿胀范围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骨折部位周围;重度骨折肿胀范围较广,可能累及整个脚趾甚至部分足背,肿胀严重时皮肤会发亮,可伴有张力性水疱。
畸形
明显骨折移位时:如果脚趾骨骨折断端发生明显移位,会出现脚趾的畸形改变。例如骨折端重叠、成角等情况,会使脚趾的正常形态发生改变,外观上可见脚趾短缩、弯曲或者扭曲等异常形态。这种畸形在儿童中由于骨骼的可塑性相对较强,可能畸形表现相对不典型,但严重的骨折移位也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外观异常;对于成年人,畸形相对容易被察觉。
淤血
受伤后1-2天:骨折部位周围会出现淤血斑,这是因为骨折导致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透到皮下组织所致。淤血的颜色初期多为暗红色,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变化,从暗红色变为青紫色,再慢慢消退。不同性别在淤血表现上没有本质差异,但男性如果活动量较大,可能在受伤后淤血扩散相对更快一些;女性如果皮肤较白,淤血可能相对更明显易见。
活动受限
无法正常活动: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脚趾活动受限,不能正常进行屈伸、抓地等动作。例如正常情况下可以轻松弯曲的脚趾,在骨折后无法弯曲或者弯曲困难。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受影响程度有所不同,经常从事体力劳动或者运动的人群,受伤后活动受限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更为显著,而长期sedentary生活方式的人群相对影响稍小,但都会出现明显的活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