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的药物治疗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糖皮质激素(吸入性和口服)、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需注意相应事项,儿童慎用非必要药物,老年人关注药物副作用,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权衡利弊选择影响小的药物。
一、支气管扩张剂
1.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可通过激动呼吸道β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流受限,改善肺气肿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有研究表明,沙丁胺醇能迅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增加用力肺活量等指标。
2.抗胆碱能药物:常用的有异丙托溴铵等,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从而舒张支气管,其起效较慢,但持续时间较长。
二、糖皮质激素
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可减轻气道炎症,适用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50%且有临床症状以及反复加重的肺气肿患者。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次数。例如,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布地奈德能使患者的FEV下降速度减慢。
2.口服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如泼尼松等,但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会带来较多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需谨慎使用。
三、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
如罗氟司特,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4,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气道炎症,适用于重度肺气肿且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反复加重的患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肺气肿相对较少见,若发生,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一般避免使用非必要的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呼吸康复训练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对其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使用治疗肺气肿的药物时,要关注药物的副作用。例如,老年人使用糖皮质激素易出现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等,在用药过程中需监测骨密度、电解质等指标。同时,对于抗胆碱能药物,要注意其可能引起的排尿困难等副作用,因为老年男性可能本身存在前列腺增生等问题。
3.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使用治疗肺气肿的药物需权衡利弊。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尽量选择吸入性的局部作用药物,减少全身用药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