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愈合分为血肿炎症机化期(骨折后数小时至数天,年龄、基础疾病等影响进程)、原始骨痂形成期(一般4-8周,青少年、老年人及生活方式有影响)、骨板形成塑形期(数月至数年,儿童、老年人及骨质疏松者有差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需提供良好固定和稳定环境及关注不同人群特点促愈合。
血肿炎症机化期
时间:骨折后数小时至数天。
具体过程:骨折部位的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随后,血肿逐渐被清除,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开始长入血肿,形成肉芽组织,将骨折断端连接起来,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在一起,这一过程为骨折的修复奠定了基础。此阶段年龄较小的儿童愈合相对较快,因为儿童组织修复能力较强;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该阶段可能会延长。同时,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炎症反应,进而影响血肿炎症机化期的进程。
原始骨痂形成期
时间:一般需要4-8周。
具体过程:在肉芽组织的基础上,成骨细胞活跃,开始形成原始骨痂。首先形成内骨痂和外骨痂,分别填充于骨折断端的内外侧;随后形成桥梁骨痂,连接骨折的两端。同时,软骨内成骨也在进行,骨折断端间的血肿机化形成的肉芽组织逐渐转化为软骨,然后软骨细胞增殖、钙化,转变为骨组织,进一步加强骨折断端的连接。对于青少年来说,该阶段相对较短,愈合速度较快;而老年人不仅愈合时间延长,而且原始骨痂形成可能不够坚固。生活方式方面,吸烟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不利于原始骨痂的形成;有良好运动习惯的人相对更有利于骨痂的形成。
骨板形成塑形期
时间:需要数月至数年。
具体过程:原始骨痂进行改造塑形,首先是骨小梁按照应力方向重新排列,使原始骨痂逐渐转化为成熟的板层骨,骨折部位的强度和刚度接近正常骨组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肢体的功能活动不断进行应力刺激,促使骨组织按照功能需要进行重塑。儿童的骨板形成塑形期相对较短,因为儿童骨的可塑性较强;老年人则需要更长时间,且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到受伤前的骨结构。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在骨板形成塑形期更易出现骨强度不足等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避免骨折部位再次受伤。
骨折愈合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局部血运、骨折类型等。在整个骨折愈合过程中,需要为骨折部位提供良好的固定和稳定的环境,同时关注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促进骨折顺利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