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血生化检查及必要时的胃镜检查来诊断急性胃肠炎,不同检查有不同意义,且不同年龄患者在检查及病情表现等方面有差异,可初步判断感染情况、肠道状况、明确致病菌或病毒、发现电解质紊乱及脏器功能损害、鉴别胃部疾病等。
一、血常规检查
意义: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类型等情况。一般来说,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增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不同年龄的人群血常规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例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在不同年龄段正常范围不同,婴儿白细胞总数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二、粪便常规检查
意义:可以观察粪便的性状、颜色、有无脓血等情况。如果是急性胃肠炎,粪便常规可能会显示有黏液、脓血等,还能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肠道感染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粪便的正常状态有所不同,儿童的粪便在质地、颜色等方面与成人有差异,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可以更精准地了解肠道的基本状况。
三、病原学检查
意义:包括粪便的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例如,通过粪便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是否有特定的致病菌感染,如沙门菌、志贺菌等;病毒检测可以确定是否是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对于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或者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不同年龄的患者感染不同病原体的概率和类型可能不同,比如儿童感染轮状病毒的概率相对较高,通过病原学检查能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四、血生化检查
意义:主要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急性胃肠炎患者由于呕吐、腹泻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如出现低钾、低钠等情况,通过血生化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失衡。同时,也可以了解肝肾功能是否受到影响,因为严重的急性胃肠炎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对于老年患者或者本身有基础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血生化检查更为关键,能及时发现潜在的脏器功能损害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胃镜检查(必要时)
意义:一般在症状不典型或者需要与其他胃部疾病鉴别时进行。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看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有助于明确急性胃肠炎是否累及胃部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成年患者,如果经过初步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或者有上腹部不适等典型胃部症状时,可考虑进行胃镜检查。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同,比如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在合适的麻醉等辅助下进行,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