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确诊主要靠结肠镜检查及取组织病理活检,治疗有内镜下切除(依息肉情况选不同术式,优势微创)和外科手术切除(用于特定复杂情况),术后需休息观察、调整饮食、定期复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加强监测等、儿童优先微创并关注修复发育、有家族史者需更密切监测及可能遗传咨询。
一、诊断评估
1.内镜检查:通过结肠镜检查是确诊肠息肉的主要手段,可直接观察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如有蒂、无蒂、分叶状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息肉性质(如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病理结果对后续处理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2.影像学检查:对于部分位置特殊或难以通过内镜完全评估的息肉,可能需结合钡剂灌肠等影像学检查辅助判断,但内镜仍是诊断的金标准。
二、治疗方式
1.内镜下切除
适应证:根据息肉大小、病理类型等选择,一般直径小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电切术;有蒂息肉可行尼龙绳结扎后圈套切除;对于直径较大或疑有恶变倾向的息肉,可选择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更精细的内镜切除技术。
优势:创伤小、恢复快,多数患者可在门诊完成操作。
2.外科手术切除
适应证:当息肉较大、内镜下切除困难、怀疑恶变且累及肠壁深层或存在多发难以内镜处理的息肉时,需考虑外科手术切除,如部分肠段切除术等。
三、术后管理
1.休息与观察:术后需适当休息,密切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症状,警惕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尤其是接受较大范围切除的患者。
2.饮食调整:术后初期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以减少肠道刺激。
3.定期复查:肠息肉存在复发可能,因此术后需定期复查结肠镜,一般腺瘤性息肉患者建议1-3年复查一次,具体间隔根据首次病理结果及息肉特征由医生评估决定。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后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注意预防感染,同时关注肠道恢复情况,饮食调整需更注重易消化、营养均衡,复查时需综合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合理安排检查频率。
2.儿童:儿童肠息肉相对少见,多为错构瘤性息肉,处理时优先选择微创内镜方式,术后需特别关注肠道黏膜修复及生长发育影响,家长需配合医生做好术后护理及定期随访,确保儿童肠道健康恢复。
3.有家族史人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有遗传倾向的肠息肉患者,除定期复查外,可能需更密切的监测及更早干预,必要时可能需要遗传咨询以评估家族其他成员的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