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吸入性肺炎可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进食时采取半卧位或坐位等合适体位;对存在吞咽功能异常风险人群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婴幼儿期注意喂养方式;保持口腔清洁,长期卧床等患者要注重口腔护理;使用可能致吞咽困难药物时谨慎并规范鼻胃管操作;调整环境与生活方式,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流通,避免刺激物,有基础病者避免刺激物和过敏原,老年人注意保暖等。
一、体位调整预防
对于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人群,如老年人、脑卒中患者等,在进食或饮水时应采取合适体位。半卧位或坐位进食能减少反流风险,例如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食时保持30°-45°半卧位可降低误吸概率。因为此体位有助于食物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部,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进而被吸入气管的可能。
二、吞咽功能训练预防
针对特定人群:对于存在吞咽功能异常风险的人群,如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等,应进行吞咽功能训练。通过练习舌头运动、吞咽动作等,增强吞咽相关肌肉的协调性。以帕金森病患者为例,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以改善其吞咽功能,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风险。研究表明,规范的吞咽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吞咽反射的敏感性和协调性,减少误吸情况。
儿童方面:婴幼儿期家长要注意喂养方式,避免在孩子哭闹、嬉笑时强行喂食,随着孩子成长,逐步引导正确的吞咽习惯,减少因吞咽不当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可能。
三、口腔护理预防
保持口腔清洁对于预防吸入性肺炎很重要。定期进行口腔清洁,可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降低细菌进入呼吸道的机会。对于长期卧床、留置鼻胃管的患者,更要注重口腔护理,每日至少进行2-3次口腔清洁,使用合适的口腔清洁用品,如生理盐水棉球等擦拭口腔。因为口腔内的细菌可能在患者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通过误吸进入肺部引发感染。
四、药物相关预防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吞咽困难等情况增加吸入风险,在使用药物时需谨慎。例如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起口干、吞咽困难等副作用,使用这类药物时要密切关注患者口腔及吞咽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吸入性肺炎。同时,对于因疾病需要使用鼻胃管等鼻饲方式的患者,要规范操作鼻胃管,保证鼻胃管位置正确,减少反流误吸可能。
五、环境与生活方式调整预防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空气流通,避免灰尘等刺激物过多。对于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注意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过敏原,维持良好生活方式,如戒烟等,因为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自身防御功能,增加吸入性肺炎发生风险。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因寒冷刺激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情况引发误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