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主要由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常见诱因有静脉血液淤滞、静脉血管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不同人群肺栓塞风险特点不同,老年人发生率相对较高,女性特殊时期血液高凝风险高于男性,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风险,有静脉血栓病史、患恶性肿瘤、有心脏病的人群肺栓塞风险升高。
静脉血液淤滞:长期卧床(如术后患者、偏瘫患者等)、长途旅行久坐不动等情况,会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例如,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下肢活动减少,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增加了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活动相对较少,若长期卧床,发生静脉血液淤滞的可能性更高。
静脉血管损伤:手术(尤其是骨科、腹部、盆腔手术)、创伤、恶性肿瘤等因素可损伤静脉血管内皮,导致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促进血栓形成。比如,骨折患者由于骨折部位血管损伤,以及长期制动等因素,容易在静脉内形成血栓。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多种促凝物质,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肿瘤细胞可能直接侵犯血管内皮,引发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增加肺栓塞的发生几率。
血液高凝状态: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高龄、恶性肿瘤等情况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和产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使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因子减少,血液易凝固。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其中的雌激素成分会影响凝血系统,使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高龄人群血管弹性下降,凝血功能也会发生变化,容易出现血液高凝。
不同人群肺栓塞的风险特点及相关情况
年龄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血管内皮容易受损,同时身体机能衰退,活动量相对减少,静脉血液淤滞风险增加,且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因素更易出现,如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所以老年人肺栓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儿童肺栓塞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长期制动等因素引发。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肺栓塞的直接诱发因素,但女性在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等变化,血液高凝状态相关风险高于男性。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明显增加静脉血液淤滞的风险,从而提升肺栓塞发生概率。而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的生活方式则有助于降低静脉血液淤滞等风险,减少肺栓塞发生可能。
特殊人群风险:对于有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显著升高。患有恶性肿瘤的人群,由于肿瘤导致血液高凝及血管损伤等因素,肺栓塞发生风险增加。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受限,可能导致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形成血栓引发肺栓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