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正常防御机制受损、气道清除能力下降等解剖生理结构原因;神经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等疾病原因;医疗操作因素、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等医源性原因;生活方式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一、解剖生理结构相关原因
(一)正常防御机制受损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道具有一系列防御机制来防止异物进入肺部。例如,会厌在吞咽时能关闭气道,防止食物或液体误入气管。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会厌功能可能减退,吞咽反射变得迟钝,在进食或饮水时容易发生误吸,从而引发吸入性肺炎。婴幼儿的吞咽协调能力尚未发育完善,也较易出现奶液等误吸入肺的情况。
(二)气道清除能力下降
老年人的气道纤毛运动功能会衰退,纤毛清除异物的效率降低,使得进入气道的异物难以被有效清除,容易在气道内停留并进一步导致肺部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体位原因,气道内的分泌物等排出不畅,也会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二、疾病相关原因
(一)神经系统疾病
患有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等情况。例如,脑梗死累及吞咽中枢时,会导致吞咽功能障碍,食物或唾液容易误吸入肺,进而引发吸入性肺炎。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肌肉运动障碍,也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增加吸入风险。
(二)胃肠道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酸等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至食管上段,被误吸入气道。尤其是夜间睡眠时,反流情况可能更易发生。此外,患有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食物在食管内潴留,容易反流进入气道引起肺炎。
三、医源性相关原因
(一)医疗操作因素
在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将口咽部分泌物或胃内容物引入气道。比如,在患者未完全清醒、吞咽反射未恢复时进行这些操作,就容易导致误吸。另外,鼻饲过程中,如果鼻饲管位置不当,或者鼻饲速度过快、量过大,也可能引起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二)长期使用某些药物
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患者,可能会抑制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使气道的保护机制减弱,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几率。例如,一些老年人因睡眠问题长期服用苯二氮类药物,就可能面临这样的风险。
四、其他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吞咽和咳嗽反射,容易发生误吸。此外,吸烟者的气道纤毛功能受损,呼吸道防御能力下降,也更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二)环境因素
居住环境不清洁,存在较多灰尘等异物时,也可能增加吸入的风险。比如,长期处于灰尘较多的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将异物吸入气道引发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