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骨折后的康复训练有效,分早期、中期、后期阶段进行不同内容训练,有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等益处,不同年龄人群训练有相应特点及对特殊人群有不同影响。
康复训练的阶段划分及
早期(骨折后1-2周):此阶段骨折部位初步固定,康复训练主要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对于上肢来说,可进行上臂和手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每次收缩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样的训练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利于骨折恢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要注意训练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影响骨折固定;而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身体状况适当调整,保证训练的安全性。
中期(骨折后2-4周):骨折部位有了一定程度的纤维连接,此时可以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比如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进行。开始时活动幅度较小,随着恢复逐渐增大。对于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加快活动度恢复的节奏;而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则需要更缓慢、轻柔地进行训练,防止因活动不当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
后期(骨折后4周以上):骨折基本达到临床愈合,此时康复训练的重点是增强肌肉力量和恢复关节功能。可以进行抗阻训练,如使用轻重量的哑铃进行腕部的屈伸抗阻练习,逐步增加肌肉力量。同时加强手的精细动作训练,如捡拾小物件等,恢复手部的灵活性。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年轻人可以更快地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来提升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儿童患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选择合适的小重量器械,避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老年患者则要注重训练的持久性和安全性,以维持已恢复的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
康复训练的益处
促进功能恢复: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能够最大程度恢复桡骨及上肢的功能,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洗漱、拿取物品等。研究表明,规范进行康复训练的桡骨骨折患者,其上肢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未进行规范康复训练的患者。
减少并发症发生:康复训练可以预防一些并发症,如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等。例如,有效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防止关节粘连导致僵硬;肌肉力量训练可以避免肌肉废用性萎缩;而通过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的训练有助于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发生桡骨骨折后,康复训练在促进骨折恢复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控制血糖相关指标,因为肌肉活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孕妇发生桡骨骨折后,康复训练需要更加谨慎,要在不影响胎儿的前提下进行,以避免因制动等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更好地维持身体机能,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