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的诊断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有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治疗;不同情况处理中急性子宫内膜炎强调早期规范用抗生素,必要时清宫等,慢性子宫内膜炎采用抗生素联合物理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注意经期卫生、避免宫腔操作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月经史、分娩史、宫腔操作史等,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炎的相关因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病史特点不同,如育龄期女性可能有宫腔手术或产后相关病史,围绝经期女性可能有异常子宫出血等情况。
2.临床表现观察:患者可能出现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且有异味等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下腹部压痛等体征,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长期久坐等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加重炎症反应。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体等;子宫内膜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能明确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及病原体情况。
二、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考虑细菌感染,可选用广谱抗生素等,不同年龄段患者抗生素选择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抗生素。
2.支持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提高机体抵抗力,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需调整生活方式以利于恢复,如运动少的人群应适当增加活动量。
三、不同情况处理
1.急性子宫内膜炎:强调早期规范使用抗生素,及时控制炎症,避免转为慢性。对于产后或流产后引起的急性子宫内膜炎,除抗生素治疗外,若有胎盘胎膜残留等情况,必要时需进行清宫等处理,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加强护理。
2.慢性子宫内膜炎:治疗相对复杂,可采用抗生素联合物理治疗等方法,如超短波等物理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需在治疗后评估子宫内膜情况,以利于受孕,围绝经期女性慢性子宫内膜炎需注意与其他妇科疾病鉴别诊断。
四、预防措施
1.注意经期卫生:经期应保持外阴清洁,使用合格的卫生巾等,不同年龄女性经期卫生注意事项有所不同,青春期女性需加强卫生知识教育。
2.避免宫腔操作感染:进行宫腔手术等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宫腔操作,有宫腔操作史的患者需密切观察术后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诊。
3.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不同性别患者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女性可选择瑜伽等舒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