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经粪-口传播,表现为急慢性不同症状,实验室检查粪便有相应改变,治疗需一般治疗加抗生素;结肠炎病因多样,如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表现不同,实验室检查各有特点,治疗针对病因,老年人患结肠炎选药需谨慎。
结肠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病因多样,如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免疫异常、缺血、放疗等。例如,缺血性结肠炎多与肠道血液供应障碍有关,常见于老年人,因血管硬化等导致肠道供血不足;自身免疫性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与遗传、免疫调节失衡等因素相关。
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
急性起病,典型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每日排便十余次至数十次,初为稀便,迅速转为黏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即排便不尽感)。儿童患者可能症状相对更急重,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表现,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病原体的反应更强烈。
慢性细菌性痢疾多有急性菌痢病史,病程超过2个月,症状反复发作,可表现为黏液便、间断腹泻等。
结肠炎:
不同类型结肠炎表现各异,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可伴有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一,轻者每日腹泻数次,重者可达十余次。还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贫血等。缺血性结肠炎多突发左下腹痛,伴有腹泻,便血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病情严重程度与缺血范围和程度相关,老年人发生缺血性结肠炎时需格外关注,因其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
实验室检查
细菌性痢疾:
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属细菌,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常规可见黏液脓血便,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活动期可有巨噬细胞。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改变,病理活检可见黏膜炎症、隐窝脓肿等。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腹部血管造影可发现肠道血管狭窄、阻塞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细菌性痢疾:
一般治疗包括消化道隔离、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等。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儿童慎用,因其可能影响软骨发育)、头孢类等抗生素。
结肠炎:
感染性结肠炎需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结肠炎选用相应抗生素。
自身免疫性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缺血性结肠炎主要是改善肠道血供,如纠正休克、解除血管痉挛等。老年人患结肠炎时,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选择药物时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