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可由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饮食因素(食物中毒、饮食不当)、其他因素(过敏反应、气候变化、药物副作用)引发,感染因素中不同病原体有不同传播和致病方式,饮食因素里食物中毒和饮食不当各有其致病因由,其他因素里过敏、气候变化、药物副作用也分别通过相应途径导致急性肠炎。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血清型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可产生肠毒素,导致肠道分泌增加,引起腹泻。沙门菌感染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蛋类等)传播,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菌痢,除了有腹泻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脓血便等典型表现,其主要是侵袭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阿米巴原虫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进入人体,寄生在肠道内,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导致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贾第虫感染主要是经口摄入包囊而感染,可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腹痛、腹胀等表现。
饮食因素
食物中毒:食用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含有毒性物质的食物,如毒蘑菇、发芽土豆等,可引起急性肠炎。例如,食用被葡萄球菌污染且已产生肠毒素的食物后,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肠炎症状,一般在进食后数小时内发病。
饮食不当:暴饮暴食、进食过多生冷食物、过度饮酒等都可能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急性肠炎。比如,大量食用冰镇饮料、冰淇淋等生冷食物,会使肠道血管收缩,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出现腹泻等症状;过度饮酒会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
其他因素
过敏反应: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进食含有乳糖的食物后,可引起肠道的过敏反应,出现腹痛、腹泻等类似急性肠炎的症状。这种情况在乳糖不耐受人群中较为常见,由于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完全消化分解乳糖,导致肠道渗透压改变,引起腹泻等症状。
气候变化:突然的寒冷刺激可使肠道血管痉挛收缩,导致肠道缺血缺氧,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引发急性肠炎。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较大,老年人、儿童等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影响。例如,在寒冷的冬季,一些人不注意腹部保暖,就可能因肠道受冷而出现腹痛、腹泻等急性肠炎表现。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等,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急性肠炎。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内正常的有益菌群,使有害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特别是儿童在使用抗生素时更需谨慎,因为儿童肠道菌群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抗生素的影响而发生肠道菌群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