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致胃黏膜病变,有消化不良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因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进而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甚至出血等病变的疾病。正常情况下,幽门起到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作用,当幽门功能失调、胃-幽门-十二指肠运动障碍等因素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减退时,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就会反流入胃。例如,胃大部切除术后,幽门结构被破坏,更容易发生胆汁反流。
二、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或烧灼样疼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在进食后加重。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中可能含有胆汁,呈黄绿色。
2.其他表现:病情长期不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消瘦、贫血等情况,因为胆汁反流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长期营养摄入不足所致。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手段。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胃内有胆汁潴留,有时可见胃黏膜呈黄染改变。
2.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了解食管内pH变化情况,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胆汁反流以及反流的程度。
四、治疗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患者应避免进食过饱,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胆汁分泌,加重反流。同时,应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食,以减少夜间反流。
体位调整: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
2.药物治疗: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还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中和胆汁,保护胃黏膜。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消化道结构异常或后天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儿童患者在治疗时,应更加注重饮食调整,避免食用影响胃肠功能的食物,且应慎用可能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等。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时,要注意其对心血管等系统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的胃肠功能本身较弱,生活方式调整更为重要,如严格遵循少食多餐、避免睡前进食等原则。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孕期或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更容易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孕期应尽量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来缓解症状,避免随意用药;围绝经期女性要关注激素变化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