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与盆腔炎病因包括性传播感染病原体多见于性活跃育龄女性,内源性病原体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阴道生态平衡打破时上行感染,宫腔操作如刮宫术等消毒不严或操作后不注意易感染,下生殖道阴道炎、宫颈炎可蔓延,邻近器官阑尾炎、腹膜炎可直接蔓延,还与年龄、免疫力低下、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育龄期等特殊人群需重视性卫生、经期卫生及术后护理等预防。
一、病原体感染
1.性传播感染病原体:常见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多见于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或性伴侣存在性传播感染史时,病原体易通过性交侵入生殖道并上行感染,引发附件炎与盆腔炎。例如,相关研究表明,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感染淋病奈瑟菌等性传播病原体导致盆腔炎的风险显著高于单一性伴侣者。
2.内源性病原体:来自阴道内菌群,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阴道生态平衡被打破时,此类病原体可上行感染。如女性经期卫生不良(使用不洁卫生巾等)、宫腔操作后(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局部防御机制受损,易引发内源性病原体感染。
二、宫腔操作后感染
1.刮宫术: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或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可将外界病原体带入宫腔,引发感染并波及附件及盆腔。
2.宫腔操作(如输卵管通液术、宫腔镜检查等):操作过程存在引入病原体风险,操作后若不注意卫生或过早恢复性生活,会增加感染几率。
三、下生殖道感染蔓延
1.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炎症未及时控制,病原体可沿黏膜上行引起盆腔炎症,进而累及附件。例如,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内菌群失调,病原体易扩散至盆腔。
2.宫颈炎:宫颈部位炎症可通过淋巴管蔓延至盆腔结缔组织引发盆腔炎,若炎症持续发展可波及附件。
四、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1.阑尾炎:阑尾与女性生殖器官毗邻,阑尾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引发盆腔炎,若累及右侧附件可导致附件炎。
2.腹膜炎:盆腔腹膜炎与腹腔其他部位腹膜炎可相互蔓延,引起盆腔及附件炎症。
五、其他因素
1.年龄:年轻女性性活动频繁且生殖系统处于发育阶段,相对更易发生附件炎和盆腔炎。
2.免疫力低下: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机体抵抗力下降,易遭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
3.不良生活方式:长期久坐致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发病风险;经期盆浴、游泳等可使病原体侵入引发感染。
特殊人群方面,育龄期女性需重视性卫生与经期卫生;有宫腔操作史者术后应严格遵医嘱护理预防感染;免疫力低下者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抵抗力;儿童期女性若出现下腹部不适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因其虽发病率低,但也可能因特殊情况引发相关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