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骨或关节引发的破坏性肺外结核,病因包括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力低下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及全身低热、盗汗等,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结核药物和手术,预防需控制传染源、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
一、病因
1.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传播至骨或关节部位引发病变。例如,原发灶多在肺部,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液到达骨组织。儿童因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易受感染,且可能因生活环境、营养状况等因素影响发病风险;老年人则可能因机体免疫力下降,在有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时易发病。
2.自身因素:自身免疫力低下者,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更易患骨结核。
二、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疼痛:早期疼痛多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病变部位疼痛,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活动患病肢体。例如髋关节结核患儿可能出现跛行,且因疼痛不敢用患肢负重。
肿胀:病变部位可出现肿胀,浅表部位如膝关节结核可看到局部肿胀。
功能障碍:如脊柱结核可出现脊柱活动受限,颈椎结核可能影响颈部活动,胸椎结核会影响背部活动等。
2.全身表现:可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儿童可能因营养吸收受影响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骨质破坏、骨质疏松等改变。例如脊柱结核X线可显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等。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的细节,如是否有死骨形成等,对于脊柱结核等部位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对软组织病变显示较好,能早期发现骨髓水肿等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骨结核。
2.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提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需结合临床情况判断。
血沉:多增快,可反映病情的活动程度,病情活动时血沉常明显升高。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从病变部位取材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若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但培养时间较长。
四、治疗
1.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用药。
2.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死骨形成、脓肿形成、严重脊柱畸形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病灶清除术等。
五、预防
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治疗肺结核等原发结核病灶患者,减少结核分枝杆菌传播。
2.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低下人群应注重免疫力提升。
3.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减少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