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可引发多种症状,包括腰背部疼痛(站立行走加重、坐位卧位减轻)、下肢放射性疼痛(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时加重)、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症状需休息缓解)、感觉障碍(下肢麻木减退且部位与受压神经根分布区一致)、运动障碍(病情重时下肢肌力减退、行走不稳、肌肉萎缩)以及严重时的二便功能障碍(马尾神经受压致排尿无力、尿频尿急、便秘或大便失禁等)。
1.疼痛症状
腰背部疼痛:多数患者会出现下腰部疼痛,其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胀痛等。一般在站立、行走时加重,坐位、卧位时减轻。这是因为站立和行走时腰椎管内神经组织受到的压力增加,导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疼痛。例如,长时间行走一段距离后(如数百米),腰背部疼痛明显,休息后可缓解。
下肢放射性疼痛:可表现为从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行走和日常生活。这是由于狭窄的椎管压迫了神经根,导致神经根受到刺激或损伤,产生放射性疼痛。比如,疼痛可在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加重。
2.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这是腰椎管狭窄较为特征性的症状。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通常数百米),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方可缓解,继续行走后又会复发。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行走时椎管内神经组织的血供减少,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不同年龄的患者可能表现有所差异,年轻人可能在运动量稍大时就出现症状,而老年人可能在行走较短距离时就出现。
3.感觉障碍
患者可出现下肢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麻木的部位与受压的神经根分布区域一致。例如,若腰4-5节段神经根受压,可能出现小腿前外侧及足背内侧的麻木;腰5-骶1节段神经根受压,可能出现小腿后外侧及足底的麻木。感觉障碍的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感觉异常,而部分患者可能感觉减退较为明显。
4.运动障碍
病情较重时,可出现下肢肌力减退,表现为行走不稳,容易摔倒,严重者可出现肌肉萎缩。这是因为神经根受压时间较长或程度较重,导致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失去神经的正常营养和支配作用,从而出现肌力下降和肌肉萎缩。不同年龄的患者肌肉萎缩的进展速度可能不同,老年人由于本身肌肉量相对较少,肌肉萎缩可能进展相对较快。
5.二便功能障碍
严重的腰椎管狭窄患者可能出现二便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便秘或大便失禁等。这是由于马尾神经受到压迫,影响了马尾神经对二便功能的控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不同年龄的患者,二便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能与其他基础疾病有关,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前列腺增生等问题,若合并腰椎管狭窄导致的二便障碍,需要综合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