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异位子宫内膜在卵巢生长反复周期性出血形成的,病因包括经血逆流、遗传因素及免疫炎症因素,症状有进行性加重痛经、月经失调、性交痛等,诊断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及血清学检查,治疗分非药物随访、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预防要注意经期卫生、定期检查及保持健康生活,育龄期、有家族遗传倾向及孕期女性有特殊相关提示。
一、定义
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类型,系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生长,反复周期性出血后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因囊内陈旧血呈暗褐色、似巧克力样得名。
二、病因
1.经血逆流:经期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逆流至盆腔,种植于卵巢并生长,是重要诱因之一。2.遗传因素:研究显示存在家族聚集性,遗传易感性可能使部分人群更易患卵巢巧克力囊肿。3.免疫炎症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时,机体清除异位内膜的能力下降,导致异位内膜存活并生长。
三、症状
1.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即经期疼痛逐渐加剧,可从经前1~2天开始,经期第1天达高峰,以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2.月经失调: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与异位内膜影响卵巢功能有关。3.其他:部分患者有性交痛,若囊肿较大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出现尿频、便秘等症状,且约30%~50%患者合并不孕。
四、诊断
1.妇科检查:可触及盆腔内触痛性结节或附件区囊性包块。2.超声检查:附件区可见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界清或不清,内有细密点状回声,是常用的初步诊断方法。3.血清学检查:血清CA125水平可能轻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200U/mL,可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
五、治疗
1.非药物干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有生育要求者可定期随访观察,生活中需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以增强免疫力,减少经血逆流风险(如避免剧烈运动)。2.药物治疗:可使用GnRH-a等药物,通过抑制卵巢功能、减少雌激素分泌使异位内膜萎缩,但需遵循医嘱用药。3.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囊肿较大等情况,腹腔镜手术是常用术式,能尽量保留卵巢功能。
六、预防
1.经期卫生:经期避免性生活及剧烈运动,减少经血逆流机会。2.定期检查:有家族史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早期发现病变;育龄女性关注月经及盆腔不适,出现异常及时就医。3.健康生活: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维持机体免疫平衡,降低发病风险。
七、特殊人群提示
育龄期女性:需重视月经周期及盆腔不适,及时排查卵巢巧克力囊肿,早发现早干预利于生育及健康。
有家族遗传倾向女性:应加强妇科检查频率,密切关注自身盆腔状况,因遗传因素增加患病风险,早期监测可及时处理。
孕期女性:若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需产科与妇科多学科协作,根据囊肿大小、孕期阶段等综合评估,制定合理诊疗方案,保障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