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有局部和全身表现,局部表现包括疼痛、肿胀、淤血、咬合紊乱、张口受限;全身表现有休克、发热;不同人群有特点,儿童多为青枝骨折、移位轻但需防影响发育,成人表现典型、治疗重恢复功能,老年人愈合慢、易感染且常伴其他病需控基础病防并发症。
肿胀:骨折部位周围组织会出现肿胀,一般在受伤后数小时内开始出现,逐渐加重。肿胀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组织的炎性反应引起的。儿童由于组织修复能力较强,肿胀可能相对成人稍轻,但也需密切观察。
淤血:受伤部位皮肤可能出现淤血斑,这是因为骨折处的血管破裂,血液渗透到皮下组织所致。淤血的范围和程度与骨折的严重程度相关,严重骨折时淤血范围可能较广泛。
咬合紊乱:下颌骨骨折后,牙齿的咬合关系会受到影响,出现咬合错乱。比如上下牙齿不能正常对合,可能表现为前牙开颌、后牙早接触等情况。这是由于骨折断端移位改变了下颌骨的正常解剖结构,从而影响了牙齿的咬合功能。对于儿童,咬合紊乱可能会影响其牙齿的发育和咀嚼功能的正常形成,需要及时处理。
张口受限:患者可能出现张口困难,这是因为骨折疼痛导致咀嚼肌痉挛,或者骨折断端移位阻挡了下颌骨的正常运动。张口受限的程度因人而异,轻度骨折可能仅表现为张口略受限,严重骨折时可能几乎不能张口。
全身表现
休克:严重的下颌骨骨折,尤其是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时,可能导致休克。例如,骨折导致大量失血,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从而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这种情况在成人和儿童中都可能发生,但儿童由于血容量相对较少,休克发生可能更为迅速,需要紧急处理。
发热:骨折后局部组织损伤会引起炎性反应,可能出现低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如果骨折伴有感染,体温可能会明显升高。对于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警惕感染的发生。
不同人群的特点
儿童:儿童下颌骨骨折时,由于其骨骼的韧性较大,骨折多为青枝骨折,移位相对成人较轻。但儿童的生长发育旺盛,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咬合紊乱可能会对其牙齿的排列和颌面部的发育产生影响,需要及时进行合适的治疗以保证正常发育。同时,儿童在受伤后可能因疼痛而哭闹不安,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张口情况等。
成人:成人下颌骨骨折的表现相对典型,疼痛、肿胀、咬合紊乱等症状较为明显。成人的治疗主要侧重于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和下颌骨的解剖结构,以保证口腔功能的正常恢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成人的生活和工作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下颌骨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且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老年人可能还合并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骨折的治疗和恢复。在护理老年人下颌骨骨折患者时,需要特别注意控制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