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痢疾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但对一般消毒剂敏感,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分急性(普通型、轻型、中毒型)和慢性,诊断方法有粪便常规、细菌培养、血常规检查,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加强水源保护、管理传染源,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格外注意。
病原体:痢疾杆菌是引发痢疾的主要病原体,其可分为志贺菌属的多个血清型等。痢疾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水果、蔬菜及污染物上可存活数天至数周,但对一般消毒剂很敏感,如加热至60℃10分钟即可被杀死,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苯酚、漂白粉等也比较敏感。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源,如果人饮用了,就可能感染痢疾;还有被污染的食物,健康人食用后也会引发感染。另外,手接触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物品,再去接触口,也会造成传播。
临床表现:
急性痢疾:
普通型(典型)痢疾:起病较急,有发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同时出现腹痛、腹泻,开始为稀便,很快转为黏液脓血便,每天排便次数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伴有里急后重,即有强烈的排便意愿,但每次排便量很少。
轻型(非典型)痢疾:症状相对较轻,发热不明显或体温稍高,腹泻次数较少,每天数次,大便为稀便,可能有少量黏液,里急后重症状也不明显。
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病情严重。突然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迅速出现精神萎靡、面色灰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等休克表现,或出现频繁惊厥、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而肠道症状较轻,可能只有轻度腹泻、黏液便,容易被忽视,需及时通过粪便检查等明确诊断。
慢性痢疾:急性痢疾发作后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者即为慢性痢疾。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脓血,身体状况逐渐变差,可能伴有乏力、消瘦等表现,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
诊断方法:
粪便常规检查: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
粪便细菌培养:是确诊痢疾的重要依据,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血常规检查:急性痢疾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痢疾患者可有贫血表现等。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不洁的食物,瓜果要洗净、削皮后食用,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夏季,避免因食用不洁食物感染痢疾杆菌。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便后等,防止病从口入。
加强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对水源进行净化、消毒处理,避免饮用被污染的水。
管理传染源:一旦发现痢疾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患者的粪便等污染物要进行proper处理,防止传播给他人。对于儿童群体,因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做好上述预防措施,比如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老年人等免疫力较弱的特殊人群,也需要格外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降低感染痢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