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绝对卧床休息、监测指标等;抗凝治疗有多种药物及不同监测要求;高危肺栓塞可考虑溶栓治疗但有出血风险;不宜溶栓等可考虑介入治疗;少数严重无效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风险高,不同年龄、性别等患者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一般治疗
对于确诊肺栓塞的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密切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年龄较大的患者因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更需严格卧床并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可能身体状态有所不同,但治疗原则不变;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的患者,需在病情稳定后逐步调整生活方式。
二、抗凝治疗
抗凝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和新血栓形成。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等)。普通肝素需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调整剂量;低分子肝素相对更方便,皮下注射即可,一般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维持在2-3之间;新型口服抗凝药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但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考虑药物代谢差异,老年人可能代谢较慢,需更谨慎调整剂量;女性患者在特殊时期如孕期使用抗凝药物需权衡利弊,因为华法林可通过胎盘,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孕期的安全性也需进一步评估;有出血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密切观察出血倾向。
三、溶栓治疗
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有休克或低血压等表现),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治疗可以迅速溶解血栓,改善肺循环。但溶栓有出血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年龄较大的患者溶栓出血风险相对更高,需评估其全身状况和出血风险;女性患者在溶栓时要考虑生理期等因素对出血的影响;有近期出血史、颅内病变等病史的患者禁忌溶栓。
四、介入治疗
包括导管溶栓、碎栓、取栓等。对于一些不宜溶栓或溶栓禁忌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导管溶栓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输送到血栓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溶栓效果;碎栓和取栓则是通过机械方法破碎或取出血栓,改善血管通畅程度。不同年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要考虑其血管条件等因素,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等可能增加操作难度;女性患者在介入治疗时要关注其生理结构与操作的相关性;有血管病变基础病史的患者在介入治疗前需充分评估血管状况。
五、手术治疗
对于少数病情非常严重,经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外科肺栓子切除术。但手术风险较高,需严格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手术适应证。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手术耐受性差;女性患者在手术时要考虑其身体的特殊性与手术操作的配合等情况;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手术风险极大,需谨慎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