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有消化道与感冒症状并存的临床特点,需询问近期接触史和既往健康史,通过血常规、大便常规、病毒学检查辅助判断,要与细菌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等鉴别,儿童和老年人患胃肠型感冒需特殊关注。
一、临床症状表现
胃肠型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尤其是柯萨奇病毒等。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通常有消化道症状与感冒症状并存的特点。
消化道症状:常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腹泻一般为稀水样便,次数不等。儿童胃肠型感冒时可能因腹泻导致脱水等情况,需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例如,部分患儿会频繁呕吐,影响进食,进而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成人也可能因严重腹泻出现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感冒症状:同时伴有感冒的常见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发热等。发热程度可因人而异,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而成人发热一般有一定的体温范围。
二、病史与接触史询问
近期接触史:要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接触过胃肠型感冒患者,因为该病具有一定传染性,通过飞沫、密切接触等传播。比如在学校、家庭等集体环境中,如果有他人患胃肠型感冒,自身患病风险增加。
既往健康史:了解患者既往有无类似症状发作史,以及有无其他基础疾病。如果患者本身有胃肠道基础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在病毒感染时更易诱发胃肠型感冒且症状可能更重。
三、实验室检查辅助判断
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这是因为病毒感染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以淋巴细胞参与为主。例如,病毒性感染导致的胃肠型感冒患者,血常规检查中淋巴细胞计数可能高于正常范围。
大便常规:大便一般无脓血,可见少量白细胞。通过大便常规检查可排除细菌性痢疾等其他肠道感染性疾病。如果大便常规提示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那就需要考虑其他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而不是单纯的胃肠型感冒。
病毒学检查:部分患者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出引起胃肠型感冒的特定病毒。例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粪便、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相关病毒核酸,有助于明确病因。
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细菌性胃肠炎:细菌性胃肠炎多有进食不洁食物史,起病较急,除了有消化道症状外,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常升高,大便常规可见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大便培养可检出相应致病菌。而胃肠型感冒大便常规一般无大量脓细胞、红细胞,细菌培养阴性。
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早期可能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但随后会出现典型的右下腹疼痛、压痛、反跳痛等体征,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可协助诊断,与胃肠型感冒可鉴别。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胃肠型感冒时由于其机体调节功能不完善,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腹泻导致的脱水情况,及时采取补液等措施;老年人胃肠型感冒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的影响,因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感染后更易出现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心功能不全等,需加强监测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