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白斑医学称外阴白色病变、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病因未明,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瘙痒、皮肤黏膜改变等表现,分为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藓等,靠临床表现初步怀疑,组织活检确诊,治疗有一般、药物、物理等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瘙痒:是最主要的症状,患者多难以忍受,夜间症状往往加重,瘙痒程度因不同个体及病情轻重而异,有的患者仅表现为轻度瘙痒,有的则奇痒难忍,常因搔抓导致外阴皮肤破损、皲裂等。
皮肤黏膜改变:病变部位皮肤黏膜颜色变白,可呈纯白色斑块,也可出现暗红色,夹杂有界限清晰的白色斑块,形状及大小不一。病变皮肤黏膜还可能出现增厚似皮革状、变薄干燥失去弹性、皲裂等不同表现。病变可累及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及其包皮、会阴等部位。
分类
鳞状上皮增生:主要表现为外阴皮肤瘙痒,皮肤增厚似皮革样、隆起有皱襞或有鳞屑、湿疹样改变,病变多累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及阴唇后联合等处。
外阴硬化性苔藓:多见于40岁左右妇女,也可见于幼女。主要症状为病损区瘙痒、性交痛及外阴烧灼感,幼女患者瘙痒症状多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外阴与肛周区皮肤变白、变薄、干燥,小阴唇变小甚至消失,阴道口挛缩狭窄。
其他外阴皮肤病:如外阴白癜风、外阴白化病等,虽然也可出现外阴皮肤变白,但一般无瘙痒等不适症状,与外阴白色病变有区别。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对患者外阴局部检查,根据典型的瘙痒、皮肤黏膜颜色及形态改变等表现可初步怀疑外阴白色病变。
组织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需在病变部位取多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排除恶变等情况。一般会在阴道镜指引下多点取材,因为病变可能不均匀。
治疗与注意事项
一般治疗: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禁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或肥皂清洗外阴,忌穿不透气的化纤内裤,避免搔抓。
药物治疗:对于瘙痒明显者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控制瘙痒,如氢化可的松软膏、曲安奈德软膏等;对于外阴硬化性苔藓可使用丙酸睾酮油膏等药物,但幼女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等,可改善局部瘙痒等症状,但有一定复发可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幼女患者: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持患儿外阴清洁,穿着宽松棉质内裤,避免搔抓。由于幼女外阴皮肤黏膜娇嫩,在治疗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选择对患儿刺激小、能有效控制病情的药物,且需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定期复诊。
育龄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积极治疗可能存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用药过程中需遵医嘱,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妊娠等产生影响,如果有生育计划需提前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的调整。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外阴皮肤黏膜更脆弱,在治疗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同时,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发生恶变的风险相对可能有所增加,要定期进行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