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与下食管括约肌等因素相关,表现有烧心等症状,诊断靠症状等,治疗需生活方式调整等;反流性食管炎是其一种类型,由反流刺激致食管黏膜破损,有黏膜受损表现,诊断靠胃镜等,治疗除上述外重病情重者,预防都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需注意。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主要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机制可能有差异,儿童胃食管反流多与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食管清除能力差等有关;成年人则可能因肥胖、妊娠、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等)等因素影响下食管括约肌功能等导致。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更易出现胃食管反流情况。
反流性食管炎是在胃食管反流基础上,反流物刺激损伤食管黏膜,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黏膜糜烂、溃疡等。其炎症的发生发展与反流物中胃酸、胃蛋白酶等的腐蚀作用以及食管黏膜自身修复能力等有关。
临床表现方面
胃食管反流主要表现为烧心、反流等典型症状,还可能有非典型症状,如胸痛、吞咽困难、咳嗽、哮喘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特点,儿童胃食管反流可能出现拒食、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成年人非典型症状相对更常见。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生活方式影响明显,比如长期高脂肪饮食者更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除了有胃食管反流的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外,还会有食管黏膜受损相关表现,如严重的烧心、反流症状持续不缓解,可能出现吞咽疼痛、呕血、黑便等,提示可能有食管黏膜糜烂、出血等情况。
诊断方面
胃食管反流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胃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症状是初步判断的重要依据,胃镜检查可观察食管黏膜情况,但可能有阴性结果,24小时食管pH监测能更准确反映食管内酸碱度变化,判断有无过度反流。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方式选择需考虑个体情况,儿童可能更倾向于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成年人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首先基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表现,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有无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并可进行分级。同时结合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进一步明确反流情况与食管黏膜损伤的关系。
治疗与预防方面
胃食管反流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抬高床头、避免睡前进食、减少高脂肪饮食等;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等)、促胃肠动力药等。儿童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上需特别注意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养等;成年人则要注重长期生活方式的维持。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除了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外,对于病情较重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预防上两者都需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肥胖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等因素,更要注意预防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比如老年人应少食多餐,避免夜间进食等。女性妊娠期间要关注胃食管反流情况,必要时进行适当干预以减少对自身和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