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寒易引发肠胃炎,因寒冷刺激致胃肠道功能受影响、免疫力暂时下降;不同人群受寒后得肠胃炎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易引发且需防脱水等,老年人易引发严重并发症要多关注指标等,成年人也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防患病及注意受寒后护理。
一、受寒后易引发肠胃炎的原因
(一)胃肠道功能受影响
当人体受寒时,寒冷刺激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胃肠道的平滑肌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寒冷刺激可导致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以胃部为例,胃平滑肌痉挛会引起胃痛等不适,同时也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节律。正常情况下,胃肠道蠕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推进,而受寒引起的蠕动紊乱会使食物的消化过程受到干扰,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可能发生改变,进而增加肠胃不适的风险。从生理机制上讲,寒冷刺激会影响胃肠道黏膜的血液供应,黏膜缺血缺氧会使其屏障功能减弱,原本胃肠道黏膜可以阻挡一些有害因素的侵入,如细菌等,屏障功能减弱后,细菌等更容易侵袭胃肠道,引发炎症反应。
(二)免疫力暂时下降
寒冷环境会使人体的免疫力在短期内有所降低。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受寒后免疫力下降更为明显。免疫力下降会使身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减弱,胃肠道更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例如,轮状病毒等常见的引起肠胃炎的病原体,在人体免疫力正常时可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有效抵御,但当受寒导致免疫力降低时,就容易趁虚而入,引发肠胃炎。对于老年人,本身免疫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受寒后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也容易遭受胃肠道病菌的侵袭。
二、不同人群受寒后得肠胃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的胃肠道比较娇嫩,受寒后更容易引发肠胃炎。儿童受寒后除了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肠胃炎症状外,由于儿童的体液调节能力较差,腹泻容易导致脱水等严重后果。在护理方面,要注意给儿童做好腹部保暖,可适当增添衣物,尤其是腹部的覆盖。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和大便情况,如果出现频繁腹泻、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儿童的饮食也要注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可给予易消化的温热食物,如米粥等。
(二)老年人
老年人受寒后得肠胃炎,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肠胃炎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肠胃炎导致的腹泻、脱水等情况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意外。老年人受寒后出现肠胃炎症状时,要更加谨慎对待,及时关注身体的各项指标变化,如血压、心率等。在保暖方面,要注意全身的保暖,尤其是腹部和脚部,因为脚部受寒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影响胃肠道。饮食上要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三)其他人群
对于一般成年人,受寒后得肠胃炎如果能及时采取措施,相对儿童和老年人来说恢复可能较快,但也不能忽视。在生活方式上,成年人如果平时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受寒后更容易引发肠胃炎。所以,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以降低受寒后得肠胃炎的风险。在受寒后出现肠胃炎症状时,也要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