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好发的因膝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引发的慢性关节病,致病因素有年龄增长、超重、创伤遗留、过度使用,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有摩擦感,诊断靠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治疗含非药物干预及药物辅助,预防要控体重、避过度负重、适度运动、关节保护,特殊人群如老人、肥胖者、儿童有相应关怀。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退行性膝关节炎是因膝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引发的慢性关节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软骨磨损、关节间隙变窄及骨质增生等,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与患者生活质量。
二、致病因素
1.年龄相关因素:随年龄增长,膝关节软骨逐渐发生生理性退变,关节稳定性下降,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2.体重因素:超重或肥胖会增加膝关节负重,加速软骨磨损,肥胖者患退行性膝关节炎风险较正常体重人群高约2-3倍。3.创伤遗留:膝关节曾受骨折、韧带损伤等创伤,若未得到规范治疗,易导致关节结构异常,增加退行性病变发生几率。4.过度使用: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剧烈运动(如长跑、登山等〕,会使膝关节过度磨损,诱发该病。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早期多为轻中度隐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病情进展时疼痛呈持续性,休息时也可出现,活动时疼痛加剧。2.肿胀:炎症反应或滑膜增生可致膝关节肿胀,伴局部皮温轻度升高。3.活动受限:关节疼痛、僵硬使活动范围减小,表现为屈伸困难、上下楼梯费力、行走距离受限等。4.摩擦感:关节活动时可感觉到摩擦感,系软骨退变、骨质增生致关节面不平整所致。
四、诊断手段
1.体格检查:医生观察膝关节有无肿胀、畸形,触诊压痛部位,检查关节活动度、稳定性等。2.影像学检查:-X线:可显示膝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质增生等,是初步诊断常用方法。-MRI:能清晰呈现软骨、半月板、韧带等结构病变,利于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
五、治疗途径
1.非药物干预:-运动康复: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适量低冲击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关节功能,但需避免过度剧烈运动。-物理治疗:包括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冷敷(急性炎症期减轻肿胀)、超声波、针灸等,可改善关节局部炎症与功能。2.药物辅助: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提及药物名称即可),但需遵循用药规范。
六、预防策略
1.控制体重:肥胖者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减轻体重,降低膝关节负重,可使患病风险降低。2.避免过度负重:减少长时间站立、行走、上下楼梯等增加膝关节负担的活动,必要时借助拐杖等辅助工具。3.适度运动:选择游泳、太极拳等对膝关节压力小的运动,既锻炼肌肉又降低关节损伤风险。4.关节保护:注意膝关节保暖,寒冷天气或运动时佩戴护膝,减少受寒及外力损伤。
七、特殊人群关怀
1.老年人:避免长时间行走、爬楼梯,日常活动可选择平路慢走,运动需适度,防止膝关节过度疲劳。2.肥胖人群:除积极减重外,运动先从水中运动等低冲击力项目开始,逐步增加强度,减轻膝关节压力。3.儿童:虽退行性膝关节炎少见,但膝关节创伤需及时规范就医,避免遗留潜在关节健康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