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愈合需从影像学和临床症状评估,治疗方法有手术(植骨、加强内固定、截骨矫形)、药物辅助及物理治疗(体外冲击波、电刺激),治疗要综合患者多方面因素选合适方案促愈合恢复功能。
一、评估
1.影像学检查
X线是初步评估骨折不愈合的常用方法,可观察骨折端是否有骨痂形成、骨折线是否清晰等情况。一般骨折后3-6个月仍无骨痂生长且骨折线明显,高度提示骨折不愈合。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骨折部位的评估更有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端的细微结构,如是否存在骨折端的硬化、髓腔封闭等情况。
MRI检查可以评估骨折周围软组织情况以及骨髓水肿等情况,有助于判断骨折不愈合的原因。
2.临床症状评估
患者骨折部位仍有疼痛、压痛,活动时疼痛加剧,骨折部位可能存在异常活动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骨折不愈合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也会有相应表现;女性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因素影响骨折愈合进程,导致骨折不愈合的风险相对增加;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的患者,骨折不愈合的概率可能更高,因为吸烟会影响血管收缩,减少骨折部位血供,酗酒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等。
二、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植骨术: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常用方法。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移植等。自体骨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植骨方式,其具有骨诱导、骨传导和骨生成的作用。例如髂骨植骨,可通过取自体髂骨移植到骨折不愈合部位,为骨折愈合提供骨源。
内固定加强:对于骨折端固定不牢固的情况,需要重新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进行固定,如更换更坚固的钢板、螺钉等,确保骨折端稳定,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力学环境。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骨骼有生长潜力,内固定物选择需考虑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尽量选择可取出或生物相容性好的内固定物;老年患者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内固定后需要注意抗骨质疏松治疗。
截骨矫形术:如果骨折不愈合伴有明显的成角、短缩等畸形,可能需要进行截骨矫形术,纠正畸形后再促进骨折愈合。例如下肢骨折不愈合伴有明显短缩畸形时,通过截骨延长等方式纠正畸形,同时促进骨折愈合。
2.药物辅助治疗
目前有一些药物在骨折不愈合治疗中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证据。例如一些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不过药物使用需谨慎,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综合考虑,避免滥用药物。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谨慎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药物。
3.物理治疗
体外冲击波治疗:通过体外冲击波刺激骨折部位,促进骨痂形成和骨折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血管生成、激活成骨细胞等有关。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皮肤、骨骼等组织相对娇嫩,治疗时要注意能量的控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前需评估患者全身状况。
电刺激治疗:包括低频电刺激等,可刺激骨折部位的细胞活性,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但电刺激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治疗参数,不同年龄、不同骨折部位的患者治疗参数可能需要调整。
骨折不愈合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