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肠道动力异常表现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致腹泻、部分运动迟缓致便秘,不同年龄、生活方式、肠道病史人群有不同特点;内脏高敏感性使患者对肠道正常刺激感觉过强,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人群有不同情况;某些肠道感染后易引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感染病史人群有差异;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肠道功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相关病史人群有不同风险;精神心理因素与之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心理状况人群发病风险不同。
内脏高敏感性
患者的内脏感觉阈值降低,对肠道内的正常刺激(如气体、液体等)感觉过于敏感,会产生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在年龄因素上,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可能对内脏刺激更敏感;老年人随着神经功能退变,也可能对内脏刺激的敏感性发生变化。性别上,暂无充分证据显示男女在内脏高敏感性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差异,但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体内激素等变化可能加重内脏高敏感性,从而诱发肠易激综合征。有心理病史或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更易出现内脏高敏感性相关的肠易激综合征表现。
肠道感染
某些特定的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治愈后,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肠易激综合征。儿童在肠道感染后更易出现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儿童肠道免疫和神经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有关;老年人肠道感染后,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肠道修复和调节能力下降,也较易引发肠易激综合征。性别上,肠道感染后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的概率在男女间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生活方式中,卫生条件差、饮食不规律的人群肠道感染风险高,进而更易因肠道感染诱发肠易激综合征。有肠道感染病史且未得到有效规范治疗的人群,发生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更高。
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发生改变,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或条件致病菌增多,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不同年龄阶段肠道菌群特点不同,儿童肠道菌群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更易因各种因素出现菌群失调;老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自身调节能力减弱,也易发生菌群失调相关的肠易激综合征。性别上,暂无明确证据表明男女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易激综合征有差异,但生活方式中,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不均衡的人群肠道菌群失调风险高,从而易诱发肠易激综合征。有长期服用抗生素病史或本身存在代谢紊乱等情况的人群,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肠易激综合征风险增加。
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心理压力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肠道功能。儿童若长期处于家庭环境不和谐等精神压力下,可能增加肠易激综合征风险;老年人面对身体机能下降等情况,若心理调适不佳,也易因精神心理因素诱发肠易激综合征。性别上,女性可能因内分泌等因素,在相同精神心理压力下更易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相关表现,但这并非绝对。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缺乏有效心理疏导的人群,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较高。有明确精神心理疾病史或长期处于不良心理状态的人群,肠易激综合征发病风险显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