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撕脱性骨折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疼痛、肌肉萎缩、步态异常等后遗症,通过及时规范治疗、科学康复锻炼、定期随访可预防后遗症,降低其发生几率,促进患者恢复良好肢体功能。
关节活动受限:跟骨是足部重要的负重和参与关节活动的结构,撕脱性骨折后,若骨折复位不良,可能导致距下关节等相关关节的活动范围受到影响。比如患者可能出现踝关节背伸、跖屈受限,影响行走、跑步等日常活动。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具体比例因个体差异及治疗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的跟骨撕脱性骨折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受限情况,这与骨折部位的解剖关系以及骨折修复过程中形成的瘢痕、骨痂等影响关节正常运动有关。
疼痛:慢性疼痛是常见后遗症之一。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由于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稳定性受到影响,在活动时关节软骨磨损、关节周围组织受到刺激,导致长期的疼痛。尤其是在负重行走、长时间站立后,疼痛可能加重。例如一些患者在受伤数月甚至数年之后,仍会在特定活动或长时间行走后感到跟部疼痛。
肌肉萎缩:跟骨骨折后,由于受伤肢体活动减少,相应的小腿肌肉等可能出现废用性萎缩。如果康复锻炼不及时或方法不当,肌肉萎缩可能较为明显,进而影响下肢的力量和功能,导致行走乏力等问题。一般来说,早期规范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预防肌肉萎缩的发生,而如果忽视康复锻炼,肌肉萎缩的发生率会增加。
步态异常:由于跟骨骨折后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等因素,患者可能出现步态异常。比如行走时脚步落地方式改变,呈现跛行等情况,长期的步态异常还可能进一步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代偿性损伤,如膝关节、髋关节的病变等。
预防后遗症的关键措施
及时规范治疗:一旦发生跟骨撕脱性骨折,应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恰当的治疗,如对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的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包括石膏固定等;如果骨折移位明显则可能需要手术复位内固定等,确保骨折能够尽可能良好地复位,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这是预防后遗症的重要基础。
科学康复锻炼: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至关重要。早期可以进行一些非负重的关节活动度锻炼、肌肉收缩锻炼等,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例如在骨折固定初期,可以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等;当骨折达到一定愈合程度后,逐步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等活动以及负重行走锻炼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康复锻炼的具体方案会有所差异,比如年轻、平时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康复锻炼的强度可能相对大一些,而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需要更谨慎地制定康复计划,以患者能够耐受且不加重损伤为原则。一般来说,遵循科学的康复锻炼计划可以显著降低后遗症的发生风险。
定期随访: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随访,医生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等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关节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建议,比如调整康复锻炼方案等,从而更好地预防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跟骨撕脱性骨折存在出现后遗症的可能性,但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以及定期随访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后遗症的发生几率,促进患者尽可能恢复良好的肢体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