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折术后护理需关注多方面内容:基础护理上,体位管理要保持患肢抬高并定期翻身,伤口观察与护理要每日查看渗血渗液情况并严格无菌换药;疼痛管理采取药物与非药物干预结合,药物干预需注意过敏史及不良反应,非药物干预包括冷敷和心理干预;功能康复从早期踝泵运动到渐进性负重,需根据患者情况监测心率、使用辅助器具;并发症预防针对深静脉血栓常规应用抗凝药物并配合气压治疗,针对关节僵硬及时开展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特殊人群护理中,老年患者要加强营养支持,儿童患者要关注生长板损伤风险;出院后随访要做好复查计划并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吸烟、控制体重等。
一、术后基础护理
1.体位管理
胫骨骨折术后需保持患肢抬高15°~30°,以促进静脉回流并减轻肿胀。卧床患者应定期翻身(每2小时1次),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压疮。对老年或合并糖尿病、血管疾病患者,需加强皮肤观察,每日检查受压部位皮肤完整性。
2.伤口观察与护理
术后需每日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若出现渗液量增多(超过敷料面积1/3)或异味,需及时联系医生。换药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伤口。对开放性骨折或合并感染风险的患者,需增加伤口监测频率。
二、疼痛管理
1.药物干预
术后疼痛是常见并发症,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缓解。需注意药物过敏史及胃肠道反应风险,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
2.非药物干预
冷敷可减轻术后48小时内肿胀及疼痛,每次持续15~20分钟,每日3~4次。心理干预如音乐疗法、深呼吸训练可降低患者焦虑水平,间接缓解疼痛感知。
三、功能康复
1.早期活动
术后24~48小时可开始进行踝泵运动(每日500~1000次),促进血液循环。对合并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监测运动时心率变化,避免过度劳累。
2.渐进性负重
根据骨折类型及固定方式,术后6~8周可部分负重(10%~20%体重),12周后逐渐增加至全负重。需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辅助,避免跌倒风险。
四、并发症预防
1.深静脉血栓(DVT)
术后需常规应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并配合气压治疗。对高龄、肥胖或既往血栓病史患者,需延长抗凝疗程至术后3个月。
2.关节僵硬
术后3周内需开始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对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增加训练频率并配合物理治疗。
五、特殊人群护理
1.老年患者
需加强营养支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2g/kg体重。合并骨质疏松者需补充钙剂(1000~1200mg/d)及维生素D(800~1000IU/d),定期监测骨密度。
2.儿童患者
需关注生长板损伤风险,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每3个月1次)评估骨骺发育情况。康复训练需以游戏形式进行,避免患儿产生抵触情绪。
六、出院后随访
1.复查计划
术后1、3、6个月需门诊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对内固定物取出需求,需根据骨折类型及愈合速度决定(通常术后1~2年)。
2.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吸烟及二手烟暴露,因其可抑制骨愈合。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BMI目标值应<25kg/m2,以降低关节负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