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护理包括一般护理(营造适宜环境、保证充足休息)、皮肤护理(保持清洁、观察状况)、饮食护理(调整结构、保证水分)、病情观察(腹泻情况、全身状况)、用药护理(合理选药、非药物优先),对新生儿和有基础疾病小儿护理更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小儿安全。
一、一般护理
1.环境管理:为小儿提供温馨、舒适、整洁且温度适宜(22~24℃左右)、湿度适中(50%~60%)的居住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小儿的刺激,利于其身心恢复。因为适宜的环境有助于小儿放松,促进身体机能的调整。
2.休息安排:保证小儿充足的休息时间,根据小儿的年龄和病情合理安排卧床休息或适当活动。年龄较小的患儿需要更多的睡眠来恢复体力,充足的休息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利于腹泻的康复。
二、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每次腹泻后用温水清洗小儿臀部,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皮肤。因为小儿腹泻时粪便对臀部皮肤刺激较大,及时清洁可预防红臀等皮肤问题。清洗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可适当涂抹护臀膏保护皮肤。
2.观察皮肤状况:密切观察小儿臀部皮肤有无发红、破损等情况,一旦发现红臀,可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使用红外线灯照射臀部等促进恢复,保持臀部皮肤干燥透气。
三、饮食护理
1.调整饮食结构:根据小儿腹泻的原因和病情调整饮食。对于母乳喂养的小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人工喂养的小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配方奶;添加辅食的小儿,应暂停添加新的辅食,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科学研究表明,合理调整饮食能减轻肠道负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2.保证水分摄入:鼓励小儿多饮温开水,预防脱水。如果小儿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时需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
四、病情观察
1.腹泻情况观察:详细记录小儿腹泻的次数、粪便的性状(如颜色、稀稠度等),以便了解病情变化。例如,若粪便由稀水样转为糊状,提示病情可能在好转;若出现脓血便等异常性状,需及时报告医生。
2.全身状况观察:密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体温、面色等全身状况。如果小儿出现精神差、高热、面色苍白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要立即处理。
五、用药护理
1.药物选择与使用:根据小儿腹泻的病因合理选择药物,如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等,但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小儿的药物。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小儿用药后的反应,如有无过敏等不适。
2.非药物干预优先: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小儿腹泻,如腹部保暖(可使用适宜温度的热水袋等,但要注意防止烫伤),通过温暖腹部有助于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泻症状。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新生儿或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谨慎。新生儿皮肤娇嫩,腹泻护理时更要轻柔操作;有基础疾病的小儿腹泻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因此要密切关注其基础疾病的相关指标变化,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腹泻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心率的异常变化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同时,要严格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操作,确保小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