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症有多种表现,新生儿期多出现无胎便排出或少量排出伴腹胀、呕吐等,婴儿及儿童期逐渐出现便秘、腹胀进行性加重、食欲减退等;腹胀程度可轻可重,长期腹胀影响生长发育;呕吐因结肠扩张便秘致近端肠道压力增高引起,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还会导致营养状况差、有腹部体征,新生儿病情威胁大,儿童长期患病影响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不同性别患儿表现无明显差异。
一、排便异常
1.新生儿期表现:大多数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在新生儿期即出现症状,约80%患儿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可伴有腹胀、呕吐等表现。这是因为病变肠段处于痉挛状态,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新生儿正常胎便排出依赖于正常的肠神经支配,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其痉挛,阻碍胎便排出。
2.婴儿及儿童期表现:随着年龄增长,患儿逐渐出现便秘症状,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数天甚至1-2周才排便一次,且排便困难,需借助开塞露、灌肠等方法才能排便。长期便秘会导致腹胀进行性加重,腹部可见肠型,这是由于粪便在结肠内积聚,结肠扩张所致。同时,由于粪便排出不畅,可出现食欲减退等表现。
二、腹胀
1.程度与表现:腹胀是先天性巨结肠症常见症状之一,程度可轻可重。新生儿期腹胀多较明显,腹部膨隆如鼓,可伴有腹壁静脉显露。随着病情发展,儿童期腹胀也可持续存在,且可能因便秘加重而使腹胀进行性加剧。腹胀的发生与病变肠段痉挛导致肠内容物积聚有关,痉挛肠段近侧结肠扩张,从而引起腹胀。
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长期腹胀会影响患儿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导致患儿体重不增、身高增长缓慢等。因为腹胀会占据腹腔空间,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吸收。
三、呕吐
1.发生机制:呕吐也是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常见症状之一。由于结肠扩张、便秘,近端肠道压力增高,可引起呕吐。新生儿期呕吐多为非喷射性,呕吐物可为奶汁或胆汁;儿童期呕吐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可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呕吐是因为肠道梗阻,近端肠道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梗阻部位,导致压力升高,引起呕吐反射。
2.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新生儿期由于肠道梗阻表现相对突出,呕吐可能较为频繁;儿童期随着病情的发展,呕吐症状可能会间歇性出现,与便秘和腹胀的发作相关。
四、其他表现
1.营养状况:长期排便异常、腹胀、呕吐等会导致患儿营养摄入不足,营养状况差,表现为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例如,由于无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患儿体内缺乏蛋白质、铁等营养物质,进而出现相应的营养缺乏表现。
2.腹部体征:腹部触诊时,可在左下腹部触及粪石包块,腹胀明显时可见肠型。听诊时,肠鸣音可能亢进或减弱,这与肠道的蠕动状态有关,当肠道梗阻时,肠鸣音可能亢进,而长期梗阻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时,肠鸣音可能减弱。
3.特殊人群情况:对于新生儿来说,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先天性巨结肠症导致的排便异常、腹胀、呕吐等症状对其生命健康威胁较大,需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儿童患者,长期的病情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密切关注其身心状况,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治疗。同时,不同性别患儿在疾病表现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仍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细致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