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是面部唯一能活动骨骼在口腔颌面创伤中常见的骨连续性中断,病因有外力撞击(包括交通事故、工伤事故、暴力斗殴)和骨质疏松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咬合关系紊乱、下颌运动异常,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观察外观、触摸感知等,不同人群检查有注意事项)和影像学检查(X线可初步了解,CT能更清晰显示细节,不同人群检查有相关考量)。
一、定义
下颌骨骨折是指下颌骨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骨的连续性中断。下颌骨是面部唯一能活动的骨骼,在口腔颌面创伤中较为常见。
二、病因
1.外力撞击
交通事故:车辆碰撞等导致的外力冲击是常见原因,在青壮年群体中较为多发,由于出行频繁且可能遭遇意外碰撞,年龄处于15-45岁的人群相对更易因交通事故引发下颌骨骨折。
工伤事故:在工厂等工作场所,机器设备等造成的撞击也可致伤,从事重工业等相关工作的人群,因工作环境存在较多潜在危险因素,发生工伤导致下颌骨骨折的风险较高。
暴力斗殴:在一些社交冲突等场景下发生的暴力行为,会使下颌骨受到直接打击而骨折,年轻男性因社交活动等原因,相对更易卷入此类暴力斗殴事件从而引发下颌骨骨折。
2.骨质疏松因素
对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和年龄较大的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发生变化,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骼变得脆弱,即使受到相对较轻的外力,也可能发生下颌骨骨折,比如日常咀嚼硬物等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引发骨折。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疼痛:骨折部位有明显疼痛,且在咀嚼、说话等下颌骨活动时疼痛加剧。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表现为哭闹不安等;中老年人群可能因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程度不同,疼痛表现相对较隐晦,但也会有局部不适等表现。
2.肿胀: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受损,出现肿胀,皮肤可能伴有淤血斑。儿童的软组织相对较疏松,肿胀可能更为明显;中老年人群由于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等因素,肿胀消退可能相对缓慢。
3.咬合关系紊乱: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发生改变,正常的牙齿对合关系遭到破坏。这在各类人群中都会出现,但儿童正处于牙齿发育阶段,咬合关系紊乱可能对其牙齿发育和咀嚼功能产生更长远的影响;中老年人群本身牙齿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磨损等情况,咬合关系紊乱会进一步影响其咀嚼功能和进食。
4.下颌运动异常:下颌骨活动受限,不能正常张闭口等。儿童可能因骨折影响其正常的口腔功能发育,如影响语言发音等;中老年人群下颌运动异常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如进食困难等。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下颌部的外观,检查有无肿胀、畸形等情况,触摸骨折部位,感知有无骨擦感等。对于儿童,检查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中老年人群检查时要考虑其骨骼状况和身体耐受性。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向等情况,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可能显示不够清晰。在儿童中,X线检查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中老年人群若有骨质疏松等情况,X线表现可能会受影响。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准确地显示下颌骨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片的移位情况等,有助于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需求;中老年人群的CT检查结果要结合其全身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