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绞痛是3个月以内婴儿常见综合征,表现为剧烈哭闹等,与胃肠发育不成熟等有关,喂养、年龄、个体差异是诱因,靠临床表现诊断需鉴其他病,可非药物干预,特殊人群需更谨慎护理且密切观察婴儿反应。
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可能与婴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有关,例如胃肠蠕动不协调,容易出现肠胀气。婴儿的消化系统尚不完善,肠道神经调节功能较差,当喂养不当(如吸入过多空气、喂养量不合适等)时,就容易引发肠绞痛。另外,婴儿的大脑皮质功能发育不够成熟,对自主神经的调节能力较弱,也可能参与了肠绞痛的发生过程。
常见表现
哭闹表现:婴儿会突然出现大声哭闹,哭声尖锐,难以通过安抚停止,哭闹时间可持续数小时,每天发作次数不定。
伴随症状:除哭闹外,可能伴有腹部膨胀,用手触摸婴儿腹部能感觉到较硬,还可能出现双腿向上蜷起贴近腹部的情况,部分婴儿可能会有面部涨红等表现。
诱发因素及应对考虑因素
喂养因素:
吸入空气:如果婴儿在喂养过程中吸入过多空气,例如母乳喂养时含接姿势不正确,婴儿会吸入较多空气进入胃肠道,容易引发肠绞痛。对于这种情况,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正确的含接姿势,让婴儿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含入口中;人工喂养时要注意奶瓶的倾斜角度,使奶嘴充满奶液,减少空气吸入。
喂养量:喂养量不合适也可能诱发肠绞痛。如果喂养不足,婴儿处于饥饿状态,胃肠道蠕动可能会出现紊乱;而喂养过多,婴儿胃肠道负担加重,也容易导致肠胀气引发肠绞痛。需要根据婴儿的月龄和体重合理调整喂养量,一般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喂养后的表现来判断喂养量是否合适。
年龄因素:主要发生在3个月以内的婴儿,随着婴儿月龄增长,胃肠道功能逐渐完善,肠绞痛的发生概率会逐渐降低。一般到3-4个月时,大部分婴儿的肠绞痛会自行缓解。
个体差异:不同婴儿对各种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有些婴儿可能对特定的配方奶成分敏感,从而引发肠绞痛,这时候可能需要尝试更换奶粉品牌或种类。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婴儿的临床表现,如典型的哭闹、腹胀等表现,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婴儿哭闹的疾病。医生会详细询问婴儿的病史、喂养情况等,通过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是否为肠绞痛。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例如肠道感染性疾病,肠道感染时婴儿除了哭闹外,可能还会有腹泻、发热等表现;还有肠套叠,肠套叠的婴儿除了哭闹外,可能会有呕吐、血便等表现,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处理与注意事项
非药物干预:
安抚方式:可以通过飞机抱的方式来缓解婴儿肠绞痛,让婴儿趴在成人的手臂上,头偏向一侧,这样的姿势可能会减轻婴儿腹部的压力,缓解肠胀气带来的不适。还可以轻轻按摩婴儿的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柔按摩,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气。
环境调整:保持婴儿周围环境安静、舒适,避免过度嘈杂的环境刺激婴儿,有助于婴儿情绪的稳定,可能会减轻肠绞痛的发作程度。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婴儿肠绞痛,要特别注意护理的细节。在喂养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正确的喂养方法,避免婴儿吸入过多空气。对于早产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胃肠道发育可能更加不成熟,发生肠绞痛的概率可能更高,护理时要更加谨慎,喂养后要更加注意拍嗝等促进排气的操作。同时,在使用任何干预措施时,都要密切观察婴儿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