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尿崩症分为中枢性和肾性,病因各有不同。中枢性尿崩症病因包括:特发性,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部分患儿血清存在相关自身抗体致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障碍;遗传性,由AVPNPII、WFS1等基因突变导致,分别呈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继发性,因肿瘤(如颅咽管瘤等压迫下丘脑垂体区域)、创伤(累及下丘脑垂体柄区域损伤)、感染(脑炎、脑膜炎等损伤下丘脑神经细胞)及其他(如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等)引起。肾性尿崩症病因有:遗传性,常见X连锁隐性遗传由AVPR2基因突变致抗利尿激素V2受体功能异常,还有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因AQP2基因突变致水通道蛋白功能障碍;继发性,由药物(如锂盐等干扰肾小管对ADH反应)、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等损害肾小管功能)引发。家长需关注症状,有家族病史应加强监测,治疗遵医嘱,注意日常护理及相关检查。
一、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
1.特发性
儿童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研究发现部分患儿血清中存在针对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合成、释放障碍。
2.遗传性
某些基因缺陷可导致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如AVPNPII基因、WFS1基因等突变。若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史,儿童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其中,AVPNPII基因突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WFS1基因突变可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尿崩症,且常伴有糖尿病、视神经萎缩等症状。
3.继发性
肿瘤:颅咽管瘤、松果体瘤、下丘脑胶质瘤等肿瘤,压迫或侵犯下丘脑垂体区域,影响ADH的合成与释放。有研究统计,约30%的中枢性尿崩症继发于颅内肿瘤,其中颅咽管瘤最为常见。
创伤:头颅外伤,尤其是累及下丘脑垂体柄区域的损伤,可破坏ADH的合成与运输通路。据统计,重型颅脑损伤患儿中约1%2%可发生尿崩症。
感染:脑炎、脑膜炎等颅内感染性疾病,损伤下丘脑神经细胞,影响ADH分泌。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感染后,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尿崩症表现。
其他: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浸润下丘脑等,也可导致中枢性尿崩症。
二、肾性尿崩症的病因
1.遗传性
X连锁隐性遗传:最常见的遗传性肾性尿崩症类型,由AVPR2基因突变所致,男性患儿发病,女性多为携带者。该基因编码抗利尿激素V2受体,突变后受体功能异常,导致肾脏对ADH不敏感。
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由AQP2基因突变引起,AQP2基因编码水通道蛋白2,其突变可使水通道蛋白功能障碍,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病情较重,显性遗传型相对较轻。
2.继发性
药物:某些药物如锂盐、地美环素等,可干扰肾小管对ADH的反应,导致肾性尿崩症。长期使用锂盐治疗精神疾病的患儿,约20%可出现肾性尿崩症样表现。
疾病: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肾小管酸中毒等肾脏疾病,损害肾小管功能,影响水的重吸收,进而引发肾性尿崩症。
温馨提示:对于儿童尿崩症,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如多饮、多尿等,及时就医诊断。若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史,应在孕期及儿童期加强监测。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注意患儿的日常护理,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因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对于有肾脏疾病或正在使用可能导致尿崩症药物的儿童,需定期检查肾功能及尿液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