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是由外在和内在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痛、剧痛等不同性质的腹痛,恶心、呕吐(儿童易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老年易影响营养摄入和耐受性),食欲不振(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和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部分患者低热,严重时可出现呕血、黑便,临床需综合多因素评估诊断治疗。
一、腹痛
疼痛特点: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剧痛等。一般来说,疼痛程度与胃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但并非完全成正比。例如,某些患者胃黏膜损伤相对较轻,但疼痛可能较为明显;而部分患者胃黏膜损伤较严重,疼痛反而可能相对较轻。疼痛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炎症刺激胃黏膜及神经末梢所致。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更多表现为哭闹、烦躁等;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前后可能腹痛症状会有一定变化,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吸烟的人群,由于酒精和尼古丁对胃黏膜的刺激,更容易出现较为明显的腹痛症状,且疼痛可能更频繁。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胃炎时腹痛可能更易与既往胃溃疡疼痛相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二、恶心、呕吐
发生情况: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症状,也可单独出现。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有胆汁,甚至为血性物。恶心、呕吐的发生是因为胃黏膜炎症刺激导致胃蠕动功能紊乱,胃排空延迟,从而引起恶心、呕吐反射。
特殊人群情况:儿童患者发生急性胃炎时,恶心、呕吐症状可能较为突出,由于儿童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频繁的恶心、呕吐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特别关注。老年患者发生急性胃炎时,恶心、呕吐可能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且老年患者本身各脏器功能相对衰退,对恶心、呕吐引起的并发症耐受性较差,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脱水等情况。
三、食欲不振
表现及原因:患者会出现进食欲望明显降低的情况,这是因为胃黏膜炎症影响了胃的消化功能,食物在胃内的消化过程受到干扰,导致患者对食物缺乏兴趣。例如,摄入食物后不能正常消化,会产生腹胀等不适,进一步加重食欲不振。
不同人群影响:青少年患者如果长期食欲不振,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其饮食情况并及时调整。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食欲不振可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需要综合考虑,在治疗急性胃炎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持血糖的稳定。
四、其他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这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但如果体温超过38.5℃或持续发热,可能提示炎症较为严重或合并有其他感染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热时需要更加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防止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
呕血与黑便:严重的急性胃炎可能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从而出现呕血或黑便。呕血时呕吐物可为鲜血或暗红色血液,黑便则是由于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这种情况多见于胃黏膜损伤较严重,累及较大血管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出现呕血与黑便时,需要警惕可能存在的严重疾病,且要及时就医进行处理,因为老年患者机体代偿能力较差,出血可能较快导致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总之,急性胃炎的症状多样,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综合患者的具体表现、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