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与慢性肠炎在病因、症状表现、病程预后及诊断方面存在差异。急性肠炎多因饮食不当等急性诱因起病急,症状相对明显且病程短预后较好;慢性肠炎病因复杂迁延,症状相对较轻且病程长易反复,诊断需结合多种检查。
一、病因方面
急性肠炎:多由饮食不当引起,如进食被细菌(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过于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刺激肠道;也可因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诱发,此外,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等)也是急性肠炎常见病因,一般起病较急,有明确的诱因可寻,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倾向。
慢性肠炎:病因相对复杂且迁延。可能与急性肠炎未彻底治愈有关,病情反复发作转为慢性;还与肠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如自身免疫性肠炎;感染因素持续存在,如某些慢性细菌、寄生虫感染;另外,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像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可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干扰肠道正常运动和分泌功能;饮食因素长期作用,比如长期进食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等也可诱发慢性肠炎,多见于成年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病因可能在不同人群中有一定倾向,如自身免疫性肠炎在特定遗传背景人群中更易发生。
二、症状表现方面
急性肠炎:主要症状为突然出现的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绞痛;腹泻较为频繁,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多为稀水样便,可伴有黏液,严重者可出现脓血便;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至中度发热,若病情严重,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口渴、尿少、皮肤弹性差、头晕等,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及时治疗后恢复较快。
慢性肠炎:腹痛症状相对较轻,多为隐痛、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在脐周或下腹部;腹泻特点为长期反复发作,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日数次,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糊状便,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病情时轻时重,受饮食、情绪等因素影响较大,长期慢性肠炎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同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差异较大。
三、病程及预后方面
急性肠炎:病程较短,一般数天至1-2周左右,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如针对感染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预后良好,可完全治愈,一般不会遗留后遗症。但对于年老体弱、婴幼儿等抵抗力较差人群,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出现严重并发症。
慢性肠炎: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难以彻底根治。若能去除诱因,积极治疗,可控制症状,但容易复发。长期慢性肠炎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肠道吸收障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部分患者可能因病情迁延不愈而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不同患者预后差异较大,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规范治疗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诊断方面
急性肠炎:主要依据病史(明确的饮食不当或感染等诱因)、典型症状(突然发作的腹痛、腹泻、呕吐等),结合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脓细胞等,若为细菌感染,大便培养可检出相应致病菌,一般通过这些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慢性肠炎:除详细病史询问外,需要进行大便常规、潜血试验、肠道病原体检测等,还常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可见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必要时还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肠道病变的性质,从而进行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