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球菌肺炎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不同,肺炎球菌肺炎病原体是细菌,通过飞沫传播,起病急,有相应影像学、实验室表现,用抗生素治疗预后多较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原体是病毒,经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症状多样,影像学有特点,主要对症支持治疗,多数预后好但部分重症预后差。
流行病学方面
肺炎球菌肺炎:肺炎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等。例如,在冬季和春季发病率相对较高,有研究显示其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占比较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在全球大流行,传播速度快,传染源包括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临床症状方面
肺炎球菌肺炎:起病多较急骤,常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伴有寒战,咳嗽,咳痰,痰液可为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典型痰液表现,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可伴有胸痛,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腹部,患者可伴有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儿童患者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差、呼吸急促等。
影像学表现方面
肺炎球菌肺炎:早期肺部影像学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肺叶或肺段实变影,呈片状或大叶性分布,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等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儿童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例如磨玻璃影及肺实变等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
诊断方法方面
肺炎球菌肺炎: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痰涂片革兰染色及痰培养可发现肺炎链球菌。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核酸检测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阳性结果可确诊。
治疗方面
肺炎球菌肺炎: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经过有效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多可迅速改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以一般治疗为主,包括隔离、休息、支持治疗等;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综合治疗,同时有一些抗病毒药物在特定情况下可使用,但需严格遵循诊疗指南。
预后方面
肺炎球菌肺炎: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后预后良好,可完全康复。但对于年老体弱、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预后较差,有发展为重症肺炎的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尤其是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但部分重症患者预后较差,可能会遗留一些肺部后遗症,如肺纤维化等,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者预后相对更差。儿童患者预后一般较好,但也有个别重症病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