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及不同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因病原体而异,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和对症支持,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抑制人群有各自肺部感染特点及注意事项。
常见病原体及感染途径
细菌: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致病菌,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于医院获得性肺炎。细菌可通过空气吸入、血行播散、邻近感染部位蔓延等途径进入肺部引发感染。例如,空气吸入是最主要的途径,带有细菌的飞沫被吸入后,可在肺部定植繁殖导致感染。
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是常见的病毒性肺部感染病原体。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容易侵入呼吸道并向肺部蔓延。比如流感季节,人群接触到携带流感病毒的飞沫后,就可能发生病毒性肺部感染。
真菌: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较为常见,如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可经呼吸道吸入或血行播散至肺部引起感染。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的患者,容易发生真菌感染。
临床表现
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症状有所差异。细菌感染常表现为高热、咳嗽、咳脓性痰,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可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咳嗽咳痰,痰可为铁锈色痰;病毒感染多有发热、咳嗽,可为干咳或少量白痰,部分患者伴有乏力等全身症状;真菌感染的症状相对不典型,可有低热、咳嗽、咳白色黏液痰等。
体征: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表现。如大叶性肺炎患者,病变部位可出现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炎症浸润影,对于初步诊断肺部感染有重要价值;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细节,有助于鉴别肺炎的类型、范围等,例如通过CT可观察到肺部是否有结节、空洞等病变。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变化,细菌感染时多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痰涂片及痰培养可明确病原体,帮助指导抗生素的使用;血清学检查可检测病原体的抗体,如病毒特异性抗体等,对病毒性感染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性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真菌感染则使用抗真菌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咳嗽咳痰明显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不同人群肺部感染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肺部感染可能起病较急,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呼吸急促、拒食、烦躁等表现。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患儿口鼻分泌物。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用药需谨慎,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人:老年人肺部感染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症状可不明显,容易出现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肺部感染的同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护理上要注意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免疫抑制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更具侵袭性,病情往往较重,治疗难度大。这类人群要注意预防感染,增强自身免疫力,一旦发生肺部感染,要尽早明确病原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加强支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