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经飞沫传播,儿童青少年多见,秋冬高发,有咳嗽、发热等症状,可通过血常规等检查诊断,需与其他肺炎鉴别,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支原体感染肺炎的定义
支原体感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二、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经呼吸道吸入后,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通过释放毒性物质,如过氧化氢、核酸酶等,引起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的病变。
三、流行病学特点
人群分布: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5-15岁的人群较为常见。不同性别之间发病无明显差异,但在一些特定环境下,如学校、军营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出现聚集性发病。
季节分布:秋冬季节发病相对较多,但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四、临床表现
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起病初期多有咳嗽,初期为干咳,之后可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部分患者可伴有少量黏痰或血丝痰。还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发热可持续2-3周,热退但咳嗽仍可持续较长时间。此外,可能伴有咽痛、头痛等症状。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肌痛、食欲不振等全身表现。
体征: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与剧烈咳嗽等症状有时不相称。少数患者可闻及干湿啰音,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表现。
五、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指标,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慢性感染。
病原体培养:痰、咽拭子等标本培养出肺炎支原体可确诊,但培养周期较长,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胸部X线或CT检查:胸部X线表现多样,可呈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均匀一致的片状阴影等不同改变;胸部CT检查对于病变的观察可能更为细致,能发现一些轻微的肺部病变。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诊断。如儿童或青少年出现发热、顽固性咳嗽,结合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等可考虑本病。
鉴别诊断:需与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如肺炎链球菌肺炎等)、衣原体肺炎等进行鉴别。病毒性肺炎多有流行病史,病毒抗体检测可呈阳性;细菌性肺炎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痰培养可找到相应致病菌;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也有其自身特点,可通过相关特异性检查进行鉴别。
七、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抗感染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儿童的用药特点,避免对儿童的肝肾功能等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由于肺炎支原体耐药情况的出现,也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阿奇霉素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需注意儿童的胃肠道耐受情况。同时,儿童患病后可能因咳嗽等不适影响生活和睡眠,要注意保证儿童的休息和营养供应。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支原体感染肺炎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和病情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加强病情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