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孢子菌肺炎由肺孢子菌引起,生活史有包囊和滋养体阶段,经空气-飞沫传播,艾滋病患者等为高危人群,有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诊断,治疗对免疫受损患者尽早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考虑生理特点。
病原体相关情况
肺孢子菌的生活史包括包囊和滋养体阶段,包囊具有传染性,是主要的感染形式。肺孢子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健康人吸入含有肺孢子菌包囊的飞沫后,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免疫系统能够将其清除,不引发疾病;而对于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肺孢子菌在肺部大量生长繁殖,破坏肺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肺炎的发生。
发病的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是肺孢子菌肺炎最常见的高危人群。据相关研究,在未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中,肺孢子菌肺炎的发病率可高达50%-80%。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例如器官移植后为预防排斥反应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被抑制,容易遭受肺孢子菌等机会致病菌的感染。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这类特殊人群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也属于肺孢子菌肺炎的易感人群。
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会逐渐出现呼吸急促,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会进行性加重,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例如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患者,早期可能只是在活动后出现气短,随着病情发展,静息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困难。
咳嗽:多为干咳,也可伴有少量白痰,咳嗽症状一般相对较轻,但会持续存在。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但也有少数患者体温正常。
体征方面:肺部体征相对较少,有时可闻及少量湿啰音,随着病情加重,可能会出现发绀等缺氧表现。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表现为双侧肺门周围弥漫性浸润影,逐渐发展为双侧肺野的磨玻璃样阴影、网状结节影等,晚期可出现肺实变。例如艾滋病患者的胸部X线可能最初显示双肺门周围的模糊阴影。
胸部CT检查:比胸部X线更敏感,可发现早期的肺间质改变,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的磨玻璃影、网格影,还可发现小叶间隔增厚、肺实变等情况,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病原学检查
痰液检查:诱导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诱导患者咳出痰液,镜检查找肺孢子菌的包囊或滋养体,但痰液检查的阳性率相对较低。
支气管肺泡灌洗: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肺泡灌洗液,进行镜检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技术检测肺孢子菌的DNA,可提高病原学诊断的阳性率,是诊断肺孢子菌肺炎的重要手段。
治疗原则
对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一旦怀疑或确诊肺孢子菌肺炎,应尽早开始治疗。治疗药物主要有复方磺胺甲噁唑等,复方磺胺甲噁唑通过抑制肺孢子菌的叶酸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症状、体征、影像学改变以及实验室指标等。
特殊人群的考虑
艾滋病患者:在使用抗肺孢子菌肺炎药物的同时,需要积极进行抗HIV治疗,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和排泄与成人不同,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