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扩张是胃和十二指肠上段高度扩张的综合征,由外科手术、体位、暴饮暴食、肠道梗阻等因素引发,有上腹部饱胀、呕吐等症状,靠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诊断,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针对病因治疗。
病因及相关因素
外科手术相关:腹部外科手术,尤其是涉及迷走神经切断、幽门成形术等操作后,可能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功能,从而引发急性胃扩张。对于接受此类手术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要密切关注术后胃的功能状态。例如,儿童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修复手术后,发生急性胃扩张的风险可能增加,这与儿童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相对较慢且手术对胃肠道的刺激有关。
体位因素:长时间仰卧位且伴有牵引等情况时,容易导致十二指肠横部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使胃内容物排出受阻。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注意体位的调整,避免长时间处于容易压迫十二指肠的体位。比如老年患者长期卧床,若护理不当保持不当体位,就可能诱发急性胃扩张。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超过了胃的正常容纳和排空能力,可引起胃急剧扩张。这种情况在青少年群体中也时有发生,一些青少年因聚会等原因暴饮暴食,增加了急性胃扩张的发生风险。
肠道梗阻: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梗阻,如肠扭转、肠套叠等,会导致近端胃肠道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进而向上反流至胃内,造成胃扩张。对于有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肠道肿瘤导致梗阻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警惕急性胃扩张的发生。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患者早期可能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随后逐渐加重,出现频繁的呕吐,呕吐物起初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为棕褐色或血性液体。同时,患者会有口渴、乏力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脱水、休克等症状。例如儿童患者发生急性胃扩张时,可能表现为拒绝进食、频繁呕吐,精神状态差,而老年患者可能除了上述症状外,还更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导致的精神萎靡等情况。
体征检查:查体时可发现上腹部膨隆,有振水音,即敲击上腹部能听到水的震荡声。腹部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压痛,但一般无明显反跳痛。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见胃泡明显扩大,胃内有大量气体和液平面。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胃和十二指肠的扩张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明确病因。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要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需求,采用合适的检查方式。例如孕妇怀疑急性胃扩张时,会优先选择对胎儿辐射较小的检查方法来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手术史、近期饮食情况等,再综合临床表现来进行诊断。比如患者有腹部手术史,且出现上腹部饱胀、呕吐等症状,就需要高度怀疑急性胃扩张。
治疗原则
禁食胃肠减压:立即让患者禁食,通过胃肠减压管将胃内的气体和液体抽出,减轻胃的扩张程度。这是治疗急性胃扩张的重要措施,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要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口径的胃管,轻柔操作,避免损伤胃肠道。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根据患者的血生化检查结果,补充丢失的水分、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例如通过静脉补液,补充钠、钾、氯等电解质,调整酸碱度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时需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各项指标的变化。
病因治疗:如果是由肠道梗阻等病因引起的,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解除肠道梗阻等。对于不同病因导致的急性胃扩张,治疗方法有所不同,需要医生准确判断病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